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态语文"理念的指导下,以"读"贯穿诗歌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发掘诗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毓  黄蔓玲 《文教资料》2007,(30):36-38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语言加上记录诗歌的文字,有"音"、"形"、"义"三大要素。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音"这一角度,来考察诗歌的美。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如:中国诗歌(汉诗)的拍节律是"二音(字)一拍";而日本诗歌是"四音(四假名)一拍";中日诗歌的音律拍子上的差异性;五音句日本诗歌内在的偶数性;日本诗歌中休音的多样性等。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21,(1):14-20
新诗百年以来,内蒙古诗歌始终处于"失范"和"离场"的状态。重塑内蒙古诗歌形象,重构内蒙古诗歌内核,成了摆在当下内蒙古诗人思考与创作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诗歌与女性诗歌的考察,以《内蒙古女子诗歌双年选》为蓝本,剖析选本价值与内蒙古女子诗歌的特质,并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性别"特质的凸显、塑造一个新的诗歌地理,完成本地(本主文化)与异域的精神突围、生态女性主义的女子诗歌书写的觉醒与可能三个方面,指出内蒙古女子诗歌在当下诗歌大潮中突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传统诗歌写作,1990年代诗歌书写反映出了明显的"祛魅"特征。这种"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上述几点"祛魅",既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缺陷和偏颇。对以上"祛魅"进行剖析,可为1990年代诗歌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5.
2019年11月1-3日,"第八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大会围绕"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传播"、"诗歌理论:传统与现代"、"声音、视觉、表演:诗歌文本研究"、"诗歌的伦理维度"、"诗歌与族群经验"、"诗歌翻译的艺术"、"艾米丽·狄金森专题:诗歌与诗学"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会议聚焦文本批评,也关注文化批评,强调经典重读,展现出诗歌研究的学术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诗歌教学,我们很多师生不能把握诗歌教学的主线,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实质、把握诗歌的灵魂就明显弱化了。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景交融的特色,从而以"景"开始,探寻诗歌的"美"。  相似文献   

7.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8.
"诗到语言为止"是"他们诗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主张。其意在摆脱诗歌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使诗歌在语言上彰显自身从而获得独立性。"他们诗派"对口语及方言的使用让诗歌便于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使日常生活"陌生化",令人重新注意到诗歌语言符号本身。此外,口语的使用还具有消解中心的意义和生动真实的美学品质,让其诗歌与"口水诗"相区别。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诗歌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出,走向"边缘化"。从文学发展的顺延性关系来看,诗歌的落寞是无法阻挡的,是时代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诗歌的"边缘化"恰恰标志着诗歌开始回到它应有的发展轨道上来。"边缘化"意味着诗歌与主流意识形态逐渐疏离,不再作为政治的附庸而走向独立,是诗歌具有"自觉意识"的肇始。  相似文献   

10.
罗曼·雅各布森坚信,诗歌必然是"语法的诗歌",诗学必然以研究"诗歌的语法"为中心任务。他通过大量的诗歌语法批评实践证明,在一切诗歌文本中,诗歌语法所遵循的"对等"和"平行"法则是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是主导性的诗性功能在文本中最直观、最丰富的显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判断"文学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诗歌语法研究使人们暂时摆脱了对所谓"真理价值"的追问,而引向了对"文学行为"具体化的一种检验,并由此开辟了理解文学本体结构的一条科学化道路,这种语言诗学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纠正文化研究忽视文学本体的弊端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处在复杂的大变局中,既是危机亦是重新清理现代汉语诗歌观念、诗歌功用价值等,以求寻求突破的转机.然因为过度放大经济社会对诗歌的压抑、过度关注诗歌和诗人的"边缘化"现实处境,导致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界对生长出的诸多诗学本体命题思考不够.关切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面对90年代的诗歌遗产,重新审视"边缘化"、"个人性"等命题,处理好诗歌发展的"常"与"变"、"体"与"用"、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诗尚未有百年的历程时,诗歌界已出现了"新诗百年"的提法,体现了诗人、诗歌研究者的"百年情结"。纪念"新诗百年"的活动层出不穷,有诗歌研讨会、朗诵会及诗歌奖等,成为近年诗歌界的重要事件。纪念"新诗百年"活动,它应该对诗人、诗歌及新诗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闽文网举办的首届"刘邦诗歌奖"为今后的诗歌奖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树起了标杆。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诗歌的艺术特色可用"秀"、 "雅"、"和"、"远"四字概括."秀",诗歌语言清新秀丽;"雅",诗歌娴雅不俗;"和",诗歌达到"天人合一";"远",诗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4.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先期垂范性。语文课堂"陶冶场"形成应从诗歌教学"陶冶场"的建构开始。本文以具体典型的诗歌教学素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蓝本,对诗歌教学"陶冶场"进行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实践观照。力图探寻诗歌教学理论创新的支点,为建构诗歌教学"陶冶场"奠定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尝试通过比较不同文本教学状态下的"陶冶场"氛围,探究诗歌教学"陶冶场"建构策略,尝试实践研究,从而使理论的研究更具丰满的血肉,达到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信达切"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诗歌的特点和对信达切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诗歌翻译与"信达切"的内在联系,论述了"信达切"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了分析法和文献法,得出一个结论,即诗歌翻译离不开"信达切",应该遵循这一翻译标准。笔者认为,作为翻译的普遍原则,"信达切"也应该是诗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须践行的规章。  相似文献   

16.
余秀华诗歌中最核心的三个意象是"白""秋"与"爱"。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三个核心意象的分析,让读者走进余秀华的诗歌世界,发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诗人杨万里晚年的诗歌创作,不但讲究"活""妙"之法,而且追求诗歌的余韵。他善以画家、作家的二重身份来观照审美对象,用流畅典雅韵味馥郁的基调将诗歌的"生""活""味""韵"表现得隽永精致。他在作诗时,专注"捕景捉物",强调诗歌在明志达意的同时要不失诗歌之"余韵",这不仅指诗歌的"言外言,意外意",还指诗歌情之"余韵"。  相似文献   

18.
周琼 《教学随笔》2015,(4):174-175
诗歌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读"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发现诗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诗歌鉴赏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着重研究了诗歌文本的特点,认为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情、景、人、事、物。而"情"是诗歌最核心的要素,"景、人、事、物"是诗歌赖以表情达意的手段,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诗歌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2013,(10):10-11
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