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石西油田现有油水井查询系统难以调用大数据。在日益增长的生产过程中,它不能满足管理者需求,形成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出了油水井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系统架构的优化设计。首先利用可视化技术编制和绘制数据资源,构建油水井数据动态采集层,选择存储适配器对资源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设计油水井数据管理层,交换资源任务,形成统一调度指令;然后定制油水井数据集成与查询应用层,完成油水井数据资源集成与查询系统架构设计。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资源管理分散与集成、孤立与互通、异构与统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需要强化档案数据资源整合集成,构筑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新空间。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和理论借鉴,文章解析档案数据资源整合内涵,揭示档案数据资源整合动力,提出加强档案数据资源整合顶层设计、推进档案数据资源整合新技术应用、完善档案数据资源整合系统平台建设等策略,力争将离散、异构、多元的档案数据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动档案数据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集成汇聚。  相似文献   

3.
王一博  张鹏翼 《图书馆建设》2024,(1):121-130+145
融合图书馆用户数据、Web图书数据的新型高校图书馆书目系统分为数据准备和数据清洗、数据规范和数据集成、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三个模块;用户数据源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数据资源服务中心的用户及其行为数据和馆藏资源及其使用数据,Web数据源包括豆瓣读书数据、当当图书数据、京东图书数据以及中国知网引文数据;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规范和数据集成;系统实现的三个关键技术为融合用户数据及内容的图书推荐方法、豆瓣读书笔记的摘要和关键词生成方法以及情感分析方法。该书目系统聚焦于解决书目信息单一的问题,通过集成和分析图书馆用户数据和Web图书数据,丰富书目信息的内容,为下一代图书馆书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件与档案数据与日俱增,档案数据集成已经成为档案信息资源新的增长引擎,并应用到企业、政务机构、医疗行业等多种场景。通过对数据集成原理、技术与方法的总结发现,数据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在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属性突出的语义本体体系并产生自己的独特作用。数据集成可应用到档案管理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实现全过程的档案数据集成化管理,并可以使系统呈现出层次性、精细性、规范性、一致性等特征,提高系统的性能并为实现其他应用场景提供前期基础。数据集成与档案管理系统融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技术问题、数据质量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等。其中,技术层主要针对不同场景的业务数据处理,解决各业务系统中大量的、多源的、异构的数据融合问题;数据层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规范化、一致性构建,保障数据质量;应用层保障数据存储与交换安全,并保证档案数据处理的响应速度与系统友好性使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大港油田王徐庄油田在地面工艺深度优化简化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挖掘为抓手,集成"单井-管道-站库"自动化与信息化资源,搭建统一生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油田管理水平,形成了小型场站无人值守,中大型场站少人值守的"王徐庄模式".  相似文献   

6.
首先,通过定义数据归集平台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关键环节。随后,探讨了开发区档案数据归集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架构、归集对象与数据标准的界定、业务链与中间件的集成、可信处理链、可控服务链以及可溯源安全链。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归集平台的关键技术与功能,如元数据标准与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质量管理、数据采集与整合、数据安全与访问控制、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服务与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数据治理体系日趋成熟,企业档案与数据资产的协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从术语、资源、业务、系统、组织和制度等维度构建分析框架。企业档案与数据资产的协同管理存在术语不统一、体制相割裂、方法不衔接、系统未整合等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协同目标,厘清档案数据、档案部门和档案系统在数据资产管理框架体系中的定位,按照数据档案化治理和档案数据化开发两条发展主线,通过创新协同机制、促进方法集成、联通数据标准、推动系统转型升级等策略实现多维度的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军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如何检索放置于不同地方的不同格式的数据信息,以及为检索者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一个适合军事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基于全局数据模式的异构数据源集成体系结构,采用XQuery作为全局查询语言,依据查询分解算法完成数据的检索.同时,采用自主访问与强制访问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该技术较好解决军事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数据源集成问题,实现跨平台信息的共享和统一访问.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大数据采集、集成和数据挖掘方法,为高校图书馆优化文献储藏和开展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文章通过定性分析法,探索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藏书采购新模式.这种基于读者显性及隐性阅读需求,建立以读者数据及用户行为为支撑、以数据为导向的藏书采购模式,使现有图书采访工作更加数据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对基于门禁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的中间数据同步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实现门禁系统与集成管理系统之间读者数据的同步跟踪,解决门禁系统中存在的读者信息滞后、增删读者困难等问题,方便读者及时进出,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契合大数据环境下气象服务的形势和需求,通过气象大数据服务协同模式来解决传统气象服务模式所遭遇 的瓶颈。概述气象大数据特征,研究气象大数据的集成与服务,分析数据的采集聚合与处理,提出服务协同模式。构 建面向用户体验支持可视化人机交互的气象大数据服务协同模型。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协同优化服务,集数据采集 聚合、专业化协同处理、用户管理于一体,实现气象服务的协同、整合、规模化,以解决气象服务“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12.
活动数据采集是公共图书馆评估活动绩效、优化活动组织方式的重要工作,构建完整的活动数据采集框架是其开展数据采集工作的基础。文章运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分析框架,识别与提取公共图书馆线下阅读推广活动过程数据的采集要素,通过数据合并拆解和加工集成的方式,对个体数据、活动数据、管理数据、系统数据的指标展开细化研究,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线下阅读推广活动数据采集框架,并提出了该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线下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解决企业多数据源集成需要一种公共的数据模型给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视图,W3C的XMLSchema标准以其所具有的自描述性、灵活性、强大的数据交换能力等优势克服了其他数据模式的缺点。并借助ODSI(Oracle Data Service Integration,原BEA ALDSP)对异构关系数据库的集成访问技术,剖析了异构数据源在公共的数据模型集成、异构数据集成视图、全局查询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LIMS与PHD接口,完成炼化企业生产数据与分析化验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数据的语义异构是数据集成共享的主要瓶颈。数据本体是解决数据语义异构的有效方法。首先在系统 分析地学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地学数据本体的总体架构,重点研究地学数据本质内容本体和形态本体,并构建了 地学数据本体库。进一步结合科学数据集成的需求,提出基于地学数据本体的数据集成总体流程。在此基础上,以科 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产出的科学数据为例,开展地学数据本体支持下的科学数据集成方法应用研究,证明本方法的可行 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A2(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理念、业务功能模块、系统运维、系统部署框架等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一个软件集成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将多个不同平台的业务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了多个业务软件的集成整合,为用户提供友好、统一的操作界面。同时从框架设计上增加了未来单位扩展、用户压力、云平台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金属平衡管理工作中,重点关注基础数据的采集。,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生产过程中计量数据和质量数据的采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参与的环节,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编制出正确的金属平衡报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超 《编辑之友》2018,(8):66-70
在数据新闻生产中,数据新闻记者对个人数据的二次利用渐成常态,一些数据新闻作品本身就是涉及特定群体的个人数据库.文章总结了记者采集个人数据的四种方式:开放获取、申请获取、自行采集和共享获取.然而在数据新闻生产中也存在个人数据滥用行为,如未经同意的个人数据采集、个人隐私侵犯和个人数据的过度挖掘等.知情同意原则、合法适度原则、公共利益优先与最小伤害原则可以有效解决个人数据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网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各信息发布系统的相互独立及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使用对在校园网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信息检索设置了障碍.系统着重解决由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库数据形成的多数据源的集成与整合问题.在Nutch搜索引擎基础上利用Lucene接口对多种源数据建立索引.构建多数据源全文信息检索平台,从而有效地实现全网信息检索并提高检索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历史角度考察纸质出版,认为就具体形态而言是以纸为媒介“镌著于版”“印行于世”的行为,其本质是“信息生产与传播”行为。其次指出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的价值犹在,但基于数据的生产与传播为大势所趋:数据库是面向特定主题,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统一格式的、能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数据库建设是将“孤立、静态和碎片化”的文本数据转化为“关联、动态和整体性”的结构化数据工程。最后,以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中的旱灾数据库建设为例,探讨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介绍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步骤,以期为出版业的转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