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界对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有多种说法,以主编说影响最大。通过对《小说林》相关史料和黄人在《小说林》刊行其间的行迹的梳理,知黄人主编《小说林》的可能性不大。学界依循惯性思维,且受外界因素干扰,所得三种结论均不够严谨。黄人撰《发刊词》主要出于小说对“开民智”等弘扬“吾国文明”的重要性;撰写的原因,为受友人所托。黄人虽可能熟知《小说林》运作,但不是主编,而是“主要供稿者”。  相似文献   

2.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3.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正>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都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文学》第九十条 庾遭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遵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亻隽)逸’”。谢公云:“都无此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认定唐宋以前还没有招安小说,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早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一篇招安小说《盗跖》.《盗跖》不仅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而且其招安模式与后世招安文学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6.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7.
何良俊缟撰《何氏语林》开明清“世说体”小说之先河。而其为何会在“世说体”小说中断三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横空出世呢?为什么在体例上又比模仿对象《世说新语》多出“言志”“博识”两门;既是模仿《世说新语》所著,又为什么书名不与《世说新语》相类似,而与已经失传许久的裴启《语林》重名。另外,其按语、小序有没有借鉴前人?上述问题正是本文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三侠五义》将《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三侠五义》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0.
1934年5月6日,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鲁迅先生信中所说的那篇文言小说,就是1913年4月发表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署名“周连”的小说《怀旧》。文章以一个儿童的口吻叙事,展示农村各阶层的人在辛  相似文献   

11.
苏芳 《现代语文》2004,(11):44-44
晚清的四大小说杂志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新小说》主编为梁启超,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改在上海出版,1906年元月停刊,共出24期,连载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名作,对于促进晚清小说繁荣局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绣像小说》  相似文献   

12.
(一)刘拟山家失金钏,掠问小女奴,具承卖与打鼓者。又掠问打鼓者衣服、形状,求之不获,仍复掠问。忽承尘上微嗽曰:“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声,故不知有我,今则实不能忍矣。此钏____________”如言求之,果不谬,然小女奴已无完肤矣。拟山终身愧悔,恒自道之曰:“时时不免有此事,安能处处有此狐!”故仕宦二十余载,鞫狱未尝此刑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打鼓者:指敲打小鼓、走街串巷的卖货郎。②承尘:天花板、顶棚。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掠·问小女奴()②如言求之,果不谬·()2.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一段的内容,那就是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3.
《水浒》成书在元末明初,是适应当时社会政治形势,以程朱理学做思想基础,用文艺形式献给封建统治者的“制贼之计”。这部宣扬投降主义,主张利用混入革命队伍的蛀虫瓦解革命运动的小说,竟然受到“昏庸得可以”的金圣叹之流的攻击,说是什么“坏人心术”的“诲盗”。这实在是他太不理解施耐庵的险恶用心了!清人曾指出:“盗而不诲,则必为张角之盗;……李闯之盗”。反之,“盗而受诲”,则可以“肃清  相似文献   

14.
文化负载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作品中,《倾城之恋》是当代女性作家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里面蕴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析译者金凯筠对英译本《倾城之恋》中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该小说进一步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正>一、用词之辨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这”应改作“那”。  相似文献   

16.
《墨经·小取》:“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这段论述从总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援”式推论。但“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本身却是“侔”式推论中“是而不然”的一个实例。其逻辑结构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17.
《巴黎茶花女遗事》(或称《茶花女遗事》)是最早问世的林译西洋小说。此书出版后,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引起了国人译介西洋文学的兴趣。不仅促使林纾走上了译书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妁繁荣。时人对它有过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19.
后人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多以三条文献为立论根据:一是《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一是《文选》卷二十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注中载东汉桓谭语“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对这三段话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应该得到共识的,那就是这  相似文献   

20.
<正>对《水浒传》这部小说,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封建时代,卫道者咒骂它“奸盗诈伪”(李开先《笑散》引);有识文人则冠之以“忠义”,说它“有《春秋》之遗意”(李贽《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今人则或称它“歌颂了农民起义”,或谓之赞美了绿林英雄,或责之宣扬了“投降主义”……观点分歧,莫衷一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将《水浒传》与《离骚》、《史记》等合称为“六才子书”,如果说这之中有比儒家“六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