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12期的青春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压力之下的艰难寻找。无论是光怪陆离的实验策略,还是稳扎稳打的叙述突围,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飘忽与惫懒。[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7、8月份最令人期待的是第7期《萌芽》。为纪念《萌芽》创刊50周年,杂志社与“80后”代表作联袂操办“盛宴”。总体上看,各显神通,但鲜有惊喜之作。  相似文献   

3.
4.
3、4月“80后”的写作潜藏着一股郁积的青春期热隋和野心,一次次的结构冒险缓缓地逼近了他们才情和智力的极限。但大多数作品尚处于令人振奋的实验阶段,鲜有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5.
本期《芙蓉》虽然取消了“点击80”栏目,但“中短篇精选”中的《众字成城——年轻一代的三地书写》(短篇)倒是为“80后”写作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关注青少年写作的学期刊从不同的方向让“80后”着陆坛。本实验。  相似文献   

7.
本期《芙蓉》的“点击80”栏目打破了每期推荐一位“80后”新人的惯例,为当红“80后”作李傻傻开辟了专栏。其中原因,编按直言不讳:李傻傻在今年6月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相似文献   

8.
5、6月的“80后”作一面自觉地追求有风格的字,一面更加迷恋时尚化的风。无论哪种选择,作品都鲜有力作。  相似文献   

9.
5、6月的“80后”作者一面自觉地追求有风格的文字,一面更加迷恋时尚化的文风。无论哪种选择,作品都鲜有力作。《青年文学》依凭北京的文化优势形成了较具包容性的风格。“封面主打”栏目下王皓舒的《褪色的城市弃我而去》(短篇)和顾湘的《猫出走一周了》(短篇)一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 --邵燕君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关注青少年写作的文学期刊从不同的方向让"80后"着陆文坛。文本实验、青春反叛、校园爱恋既是"80后"写作的三个看点,也是"80后"内涵的不断拓宽。《芙蓉》在第1期专门开辟"点击80"专栏,从"纯文学"的立场推出了李傻傻的《一个拍巴掌的男孩》(短篇)和旋覆的《在春天》(短篇)。旋覆的《在春天》带来一种新春里的欣喜。一位年  相似文献   

13.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文坛秩序共尽绵力。年初时我们也曾表示,本年度将真正执行刊物"进出原则",即凡我们正式点评的刊物,如果本期既无重要作品,又无重点话题,就暂不点评,待有进展后重新列入。在本年度进行的三期点评中,我们已经执行了这一原则,细心的读者自会看出。此举也是别无他意,只是希望本论坛点评的有限期刊能真正代表当代创作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也从另一个角度督促优秀期刊保持水准,不断进取。另外,鉴于近年来小说样式单一,形式探索方面势单力薄,本年度我们在点评作品时,对具有实验创新性的作品格外关注。本期徐则臣的《西夏》(《山花》第5期)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论坛讨论的情况,我们不但使用了"插话",并且增加了"反驳插话"、"第三方插话"等形式,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的讨论,使讨论更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4.
看《萌芽》     
第11、12期的《萌芽》,除了忙于一年一度的岁末大盘点,更困于招新之艰难。虽然“80后”写手你方下台我登场,但写作资源的匮乏和才情的过度挥霍很快导致了写作的模式化。即使偶尔会有一丝清爽之气掠过,但很快便呈现出铺天盖地的惨淡与苍白。  相似文献   

15.
看《萌芽》     
第9期的《萌芽》从整体上看,可谓忧喜参半。一方面,“80后”小说依然纵容情绪的倾诉而匮乏于小说的艺术;另一方面,这类小说终于从郭敬明、易术等小说的忧郁主题中产生出新质:渐渐冷却了做秀的“啼哭表演”而开始转向依凭情感取暖。  相似文献   

16.
第11、12期《青年文学》似乎带有一种岁末“清仓”和“甩尾”之感。不过,小说的疲惫状态所呈现出来的年轻作者创作的杂乱脉象则更为清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杂志《萌芽》于1981年复刊.由于原始材料有限,本文以1982年第3期至第12期的《萌芽》为讨论中心,以1982年《萌芽》的封面、插图、栏目设置以及编辑主张为切入点,分析复刊后的《萌芽》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通过作者群和读者群来分析《萌芽》如何以这种身份参与到杂志外部的"主流文学"空间,共同构建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学".虽然《萌芽》将作者群与读者群定位在青年这一群体,试图创造出新文学,但80年代"主流文学"的特征依旧烙印在《萌芽》上,使《萌芽》成为一个新旧混合体.  相似文献   

18.
《萌芽月刊》是革命文学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是1930年代鲁迅与新月派交锋的主战场。鲁迅的许多战斗名篇都发表于《萌芽》,他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理论见解和翻译也见诸于《萌芽》,《萌芽》因鲁迅的加盟而灼灼其华,熠熠生光。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 学期刊每年最后一期的作品通常良莠不齐,但每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以及尚处于上升期作家的力作,给人带来惊喜.今年也是如此。[编按]  相似文献   

20.
看《收获》     
文学期刊患“名家饥渴症”由来已久。对于牌大名头晌的《收获》而言,聚揽名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怎样为名家之作把一把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