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看家教     
家有学子,同事、朋友间平常闲聊,免不了会谈到教育问题,而议论最多的,就是家教。 过去给小孩请家教,大多是为了应付考学,如在高考前给孩子请个家庭教师,开个小灶,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下点猛药,以祈进入较好的学校。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现在盛行的家教,己经和学校教育“比肩而行”,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很多家庭,从小学一年级就为孩子请了家教。我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唐朝文学家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聘请家庭教师的问题。不过,过去家长给子女聘请家庭教师,是因为当时学校教育不发达,有钱人家只好把教师请到家里去;也有的是觉得学校的环境复杂,不乐意让孩子进学校读书,怕受到不良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上升  相似文献   

3.
有些家长怕孩子学习不好,于是就花钱请家庭教师,以为有了家庭教师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实际结果往往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理想。从实际情况来看请家庭教师也有不少问题,不少家长请家庭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对,有的图省事,把孩子推给家庭教师自己图个清静;有的是让家庭教师把学校讲的课再重讲一遍;甚至还有的家庭教师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养成不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的是吃“夹生饭”,有的是吃“炒冷饭”,甚至还有的整天和家庭教师玩,或与家庭教师闹矛盾。请家庭教师搞得不好容易使孩子形成娇宠心理,使他们幼小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赵忠心 《现代家教》2003,(11):12-13
唐朝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聘请家庭教师。不过,过去人们聘请家庭教师,是因为当时学校教育不发达。有钱人家只好把教师请到家里去,全面负责子女的培养教育工作,既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唐朝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是说,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选聘优秀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中国古人向来很重视给子女聘请家庭教师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即孟懿子,也称仲孙何忌。他有两个儿子,到六七岁时还不知道读书学习,于是孟孙就给他们请来一位家庭教师。这位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孩子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他越教孩子越不愿学。孟孙就把那位老师给辞退了,又请来第二位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孩子长久的“家庭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谌称幼儿教育之“双壁”,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如今走进一幢幢住宅小区,稍留心就会发现到处有“家庭教师待聘”的张贴广告:您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想开发孩子的智力吗?请聘请家庭教师我们将为您的孩子提供各类功课的辅导。落款署名的,或某大学生家教辅导班、某家教协会、或某学校教师、某硕士博士等等。晚饭后,信步走进友人家散心,也常发现有一张陌生而青春的脸和友人独生孩子稚嫩的脸挨在一起。友人介绍:“家庭教师。”家庭教师?现在有多少家长请了她?非请不可吗?请的效果如何?我们该如何请她?凭着职业的敏感和责任心,我们走进了“请家教”的胡同。  相似文献   

8.
请“家教”、当“家教”,在我国沉寂已久。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竞争的大潮,最初在东南沿海地区兴起,以后又延伸到内地的大、中城市,现在几乎已经遍及全国,就是在比较偏远的县城,请“家教”、当“家教”也有一定的市场。据调查,在城市小学生中聘请家庭教师的已超过50%,中学生也有30%之多。“家庭教师”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家教”在我国由衰而盛,从沉寂中兴起,并非偶然。 一、“家教”兴起的原因 总的来说,“家教”兴起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具体分析,有多种原因: 首先,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加强。升学要通过考试,考试是当前公平竞争的一种主要方式,初中升高中要通过中考,高中升大学要通过高考。初中以上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当前由于招生敷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往往一分之差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为了稳操胜券,一些家长就把目光投向了“家教”,花点钱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使升学更有把握。另外,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公开招聘,招聘要考文化科目和专业科目。如果这些方面没有较好的基础,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些都增强了人们对“家教”的  相似文献   

9.
一、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家长的任务提到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学校的事,与做父母的无关。你学校进行你的素质教育,我的家庭教育从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今后我该怎么教育还怎么教育。也有的认为,学校一强调素质就不抓孩子的文化学习了。学校不抓学习,我就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文化学习辅导。  相似文献   

10.
蔡剑秀 《中华家教》2012,(10):16-17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非常看重孩子的课程学习,所以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以帮助孩子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因此.社会上的各种介绍家庭教师的机构也应运而生.但它们情况各异。良莠不齐。家长茫然,学生惶恐……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聘请到“好”的、“对”的家庭教师呢?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12.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早期文学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口号,应当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文学本身应成为孩子的家庭教师,二是指家长自身应成为孩子的文学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这些年来教育为民族造就人才、为中国开拓未来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能不看到这十几年来,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如越来越高的学费把不少孩子隔在学校大门之外;沉重的学习负担.无休止地做题、测试、考试、课外补习,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考定终身”极端的例子,有的孩子因为通不过中考、高考的闸门,被逼走上自杀的绝路。  相似文献   

14.
邻居张大姐家的儿子第二次高考落榜,被送进了百里之外的一个寄宿学校复读。她抹着眼泪跟大家絮叨:“这孩子从小没受过委屈,那么艰苦的条件怎么受得了啊?”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观念正逐渐为广大的父母所理解和接受。如何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君不见:有的父母劳碌奔波,为孩子买来钢琴、电脑,不惜花重金请来家庭教师;有的不辞劳苦,利用双休日和节  相似文献   

16.
为人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一个“教育妈妈”“教育爸爸”说法,却有着另外的意思,含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被称为“教育妈妈”和“教育爸爸”的父母,他们所关心孩子的教育都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仔细分析一下,几乎都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和升学极为关心。他们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喜或忧,为让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等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的升学。他们是自己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孩子到底出…  相似文献   

17.
一、亟待改变的情形:有管理之“事”,少教育之“理” 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常常被许多人理解为学科教学和知识学习之外的一项辅助性事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观点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的情形之一,就是“甩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过明天的生活”。正如《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所言,“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注定是一项充满理想、也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19.
探索教子之道的家长越来越多了。随着“成人高考”热的退潮,“家教”热正悄然兴起。书法、绘画、外语、琴棋等,凡能拓宽孩子知识面,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情操的各类科目均十分热门。不少家长直言不讳:宁愿少买几件高档家用电器,也要培养孩子成为有学问、有出息的人。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得几乎不近情理,要求严格得可怕。诸如孩子考试成绩挤不进班级前三名便大发雷霆,做错一道算术题便要打手板。而自己却毫无学习意识,从不读一页书,不看一张报,不写一行字。似乎花钱为孩子请来家庭教师,就尽到了责任。家庭教师在给孩子授业解惑,而…  相似文献   

20.
《家长》2009,(7):5-5
六月,中考、高考在不同学段的孩子中进行着。考场外,望眼欲穿的家长似乎比考生更紧张,因为在家长的眼里,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孩子的幸福就指日可待了。中考、高考的确是重要的“分水岭”,不同学段的孩子将以此为起点,开始新的求学生活。但它们既不是中点,也不是终点,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摘编自《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