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冯平 《华章》2011,(11)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是道教融摄先秦道家之思想理论的阶段性发展.本文以道教思想的融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唐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的主要范畴、人生哲学、意义及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道教重玄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沈邦兵 《文教资料》2010,(10):14-15
本文探讨了向秀、郭象《逍遥义》与支遁《逍遥论》的思想理论和影响,指出后者正是两晋时期佛玄交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5.
道教重玄学是一种兼有宗教和哲学双重身份的学说,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本文就成玄英《庄子疏·内篇疏》的一些思想及诠释方法,介绍其对重玄学的重要贡献和对道教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存论哲学主要是围绕着人的生存而展开的研究,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方式问题。在生存论视域下对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进行审视,我们发现:成玄英对"玄"的界定,以及通过"遣有去滞"、"和光同尘"的认识方法对"玄"的形而上追问,达到了"人"与自然、道与德、境与智的冥合,从而超越了主客关系,寻求主客未分的前状态,又"处染不染"而回归现实。这些对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是"集重玄之大成,宗六代之奥论".从其来源看,玄学、佛学、道学是建构成玄英重玄思想大厦的三大支柱;从其内容看,成玄英的重玄论说主要作为本体的重玄之道、方法的重玄之智和境界的重玄之域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9.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0.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两种境界:有待的相对自由和无待的绝对自由。前一种自由是有所凭借的自由,或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或受到自身视域的遮蔽,不能达到自如的境界。后一种自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之境,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三重逍遥境界。这三重境界是庄子为他那个时代的人所构想的理想的人生存在境遇。在物质极为丰富、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的当代社会,庄子的逍遥境界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阮籍受儒道两家思想的支配,他以儒家思想为本,渴求人生理想的实现,受阻也不能彻底放弃;追求道家精神境界的自由,却无法使自己真正解脱,两种思想纠缠于诗人心中,发为诗歌,郁结为深沉的忧思。  相似文献   

12.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和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同是抒写闲情的名作。两诗对读.可以看出“四灵”诗歌对唐诗的学习。两诗均不是重大题材,在一片娴静之中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在江西诗派之后,为宋诗增添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四川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一个颇耐研究的话题。作为深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自然形成了他追求生活逍遥自在,思想自由,不为权势富贵所迫,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个性。而道教的自由生活正好给他的“逍遥游”提供了理想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蒯定 《鸡西大学学报》2009,9(6):125-126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是多元的,他充分肯定了文学的思想性和社会使命。在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失败后,文学界找不到前进方向的时候,成仿吾主张“革命文学”,充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使命,这些都体现了其对文学批评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其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京派散文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汪曾祺的散文具有自身独特而冲淡的气质,他通过对乡的庞大追忆,在逐渐接近本源的过程中,抵达精神的核心。他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匠心,细腻传神的摹写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而且他在写作中不断追求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在平淡中包含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作为”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作为"现象成因复杂,它既与来自语文教育内部、教育大系统乃至社会话语环境的影响有关,又与教师自身对一些新的教学观念的理解狭隘、片面密不可分,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出现自我矮化倾向;过分追捧学生多元解读,教师"促进者"角色意识淡化;盲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教师价值引领力量弱化.  相似文献   

18.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理解人生苦痛、挣脱命运羁绊、超然尘世之外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文本细读,拟以华兹华斯1850年版《序曲》第十二卷“绞刑架片段”为文本焦点,从地方的精神(spirit of place)和诗人与地方的关系(sense of place)两个方面来探讨“地方(place)”这一大话题中的“根脉”“家园”主题,旨在说明这个片段体现了人与地方的融合,人植根于地方,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和根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开辟中国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了的马列主义中关于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实事求是的原则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真正认识世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其文化渊源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