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理素质是指生命个体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化的过程,在环境、教育及主体社会实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表现在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及个性心理品质上,并外显于心理行为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人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发挥出人的潜在的能力,从而推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郭平 《教育与职业》2004,(12):91-94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能力两大方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改变不良的自我认知结构,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寻求心理咨询的指导是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的基础上,在自身努力及外界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和认知、运筹、决策等智力因素以及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复合因素。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外显为活...  相似文献   

4.
李四军 《陕西教育》2009,(7):256-256
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它必须从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是指发展每个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品质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只有自身具有较好的素质,才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逐渐由“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何为素质教育?这需要从人的素质谈起。人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指个体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生理构造(形式)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加强师范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其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质量.在师范生的素质中,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有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末梢和大脑在结构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主要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后开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成";社会文化素质是指人们从社会中获得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在整个素质系统中,身体素质是载体,社会文化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是人才发展事业成功的两翼,而心理素质就是前两者发展的基础与关键.良好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可以促进生理素质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加强师范生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建设具有全面素质师资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它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公民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技术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是大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任何其它素质都不可能形成,任何养成教育都谈不到。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生活是首要的教育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是人生最基本的特质个性心理素质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个性心理素质包括如下一些内涵:认知与创造能力系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情感与意志系统;兴趣与个性指向性;气质与性格;观念与意向。上述各…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校遵循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科学地构建了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其目标一是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心理调控能力,防治心理问题与障碍,解决心理困扰,纠正行为偏差;二是通过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校遵循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科学地构建了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12.
心理素质因素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其中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就已阐明了义务教育阶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初中数学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的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契机,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坚强的意志力、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等方面,把握住教育时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引起个体行为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起到中介和过滤作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性格因素,影响智育效果;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制约德育的实现。无论知识接受转化为智能的智育.还是道德情操养成的德育,都是教育受体的个体心理内化与外显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和良好素质结构的完形,是教育效果最佳实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才,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也就是身、心、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即: 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者,载知识之车也”。体魄健康,才能产生旺盛的精力,才能有足够的体力、耐力和敏捷的运动技能等等,这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包括自我意识能力、坚强的意志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自信心、自我完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稳定的情绪等等。  相似文献   

18.
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应该包括智能与情感两方面,但现在一般所说的心理素质往往指的是人的情感、性格这一方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和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突破口。据重庆市秀山体校心理状况调查组的分析表明,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着依赖性强、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从生理学角度看,就是人脑的机能品质。人脑的机能,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能使身心向健康人方向发展。有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使人的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反应适度。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处处充满着丰富的心理内容,通过心理反映作用于人的机体,靠人的心理平衡与心理活动来维持。而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人心理健康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中,往往对他们智力发展的优势及潜力较重视,而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要求和训练则易被忽视。在一些实验中往往只重视对儿童智力因素的分析,用智力发展的状况代表其整个心理发展水平,或是用品德教育代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一点不仅在启蒙儿童的教育实验中应注意,而且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应引起重视。我们从人才成长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来看,中小学生不仅要具有一般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人才的培养,要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尤其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重视认知方面的,而且要重视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应包括思想品德培养,而且还应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