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2.
刘静 《学语文》2009,(6):38-39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一幅儒林众生图。有用心险恶、面目可憎的大学校长高松年;有造谣惑众、搬弄是非的行家陆子潇;有以假充真的冒牌博士韩学愈;有浅薄好妒、俗不可耐的女生指导范懿等等……在这些人物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个中西合壁的新儒林形象——方鸿渐。  相似文献   

3.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4.
杨利 《文教资料》2009,(28):12-13
本文通过分析方鸿渐性格上的缺点:不学无术、势利无赖、对爱情不忠诚、做事无主见、人际交往能力差。考证了钱钟书创作的意图——批判方鸿渐这一类人.从而把矛头指向了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道德寻问一支的提升与改写,方鸿渐是都市世俗漩流中仅有的一点道德的血脉。方鸿渐之所以逃避自我生命实现的责任即自由,一是因为其对现代以来荒诞与虚无的病态人生的消极认同,二是因为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6.
《围城》的悲剧性在其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方鸿渐的悲剧性具体体现为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人生命运悲剧,实际是一种性格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悲剧命运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围城》的故事可以说是方鸿渐的故事,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他是一名受过封建传统文化濡染又接受过西方新式教育并在旧中国饱经战乱、备受欺凌的环境中成长的平凡的知识分子,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个阶段,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平凡人的人生历程.方鸿渐是钱钟书将自我平庸化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他带给我们的联想和启示是深远的,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象征主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面来重读这个形象。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  相似文献   

9.
高觉新与方鸿渐同是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没落的封建家庭走出来的读书人,有共性,亦有差异,文章切入分析他们的双重性质,并从他们在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矛盾的处理和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剖析这对重压下的病态灵魂。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方鸿渐是无法摆脱他所处的生存困境的,一是因为当时中西方文化错位结合造成的畸形文化环境,二是因为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他的文化性格中呈现的畸形特征不被容于社会。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他的现代感觉察觉到这种氛围中的腐朽气息,因此他拒绝进入。但在表相的西方文化环境中,他的现代感觉与传统意识又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他能看出其中的虚伪和荒谬,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他的性格得不到健全发展,一方面“扣同随俗”,一方面“滑稽玩世”,使得他逐渐陷入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方鸿渐是一个情感专一的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并不软弱,但他为人处事有时显得忍气吞声,是因为他在留洋时没能获得正式文凭。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一书中有多处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呼应.两书的主人公方鸿渐与奥德修斯身上表现出共同的反英雄特征,即对传统信仰的证伪、理想的衰微、个人空间的缩小.二人的旅程经历非常相似:经过艰难的旅途,他们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越来越弱.此外,二人的性格也颇为类似:富于智计但又不与时相宜,他们在各自时代的转型同时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15.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9,(5):91-96
周家叫方鸿渐相亲是为了攀上张家,为自身利益打算,而方鸿渐拒绝这门亲事只是不中意张小姐这个女孩子。对《围城》叙述作一时一地之字面解读导致学界不能真正理解相亲的真相与方鸿渐的真性情(标劲),也就无从领略《围城》独特而高超的叙述匠心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方鸿渐是一个情感专一的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的性格并不软弱 ,但他为人处事有时显得忍气吞声 ,是因为他在留洋时没能获得正式文凭  相似文献   

18.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围城》在当今文艺界受到普遍赞誉,"钱钟书热"也早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学界对于《围城》的研究颇为深入,在此不多做赘述,本文仅从小说本身出发,浅要论述小说男主人公方鸿渐这一知识分子由于内心的清高而与现实发生冲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