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时说:“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指导我国新闻传播和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新闻学者和无产阶级新闻学者历来存在着本质的分歧。他们把这种理论称之为“喉舌论”。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媒体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媒体之闻的竞争愈演愈烈。媒体都在最大限度地运用新闻照片激活报纸版面,以此争夺公众注意力或读者“眼球”:正是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最终促使现代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本文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了一些报纸在“读图时代”运用新闻图片的时候。以牺牲新闻的信患含量为代价。过分追求视觉效应走入“读图时代”误区。“读圈时代”要求媒体必须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正确方向,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求报纸认真处理好文字新闻与图片的关系,深化“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路.真正提高报纸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
从电视媒体多年来“新闻立台”或“娱乐立台”的媒体实践看,两者皆持之有据,“娱乐立台”功不可没,不宜把“新闻立台”视为整个电视业及其主流传媒的规定动作。电视界和电视业以“文化立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其关键在于持有文化本色、文化“三量”和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4.
“喉舌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关键所在。革命者马克思、恩格斯将新闻事业视为反对腐朽统治的喉舌、武器,形成了以冲突理论为基础的新闻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者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新闻事业看作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发展、形成了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媒介理论是一个国家赖以制定新闻政策、新闻法规的理论依据,是新闻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媒介理论中常用“喉舌”一词来形象表述媒体的根本性质和作用。中国的喉舌思想缘起于封建社会,到了近代上升为新闻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喉舌论。喉舌论是新中国媒介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媒介作为国家的“喉舌”,必须保证其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服务。西方媒介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论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但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良而不是颠覆,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新闻自由。追根溯源,中西媒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料与爆料     
“报料”与“爆料”这两个新闻近些年频繁出现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现摘录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的各级党报大多都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运行,在办报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奠定了相应的队伍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报在继续履行党与政府喉舌耳目职能基础上,它不可回避地要走向市场接受读者的选择。因此,要履行“双向负责、双向满意”的特殊媒体功能,必然对其队伍建设提出不同一般大众媒体特殊要求,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的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新闻教育改革需遵循其内在逻辑,才能掌握其主要趋势.媒体发展的内在逻辑涉及“递增”和“融合”两个关键词,“递增”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关键词,“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概念,因此,当前新闻教育改革应该以“融合”为契机,取消专业分类,不再以媒体形态架构学科体系;在培养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技能、互联网思维和新闻职业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业——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媒体在本世纪末的异军突起,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新闻传播数字化发展之路。在无“守门人”的电脑化空间里,意识形态、民族和国家的限制减小到最低限度,文化入侵、信息泛滥对我国新闻业宣传主旋律、营造舆论胜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业必须更加强化新闻阵地是党的“喉舌”意识,以公开对公开,以个性求发展,以权威消“噪音”。顺应传播革命趋势,在观念上和技术上做好新闻传播数字化生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包装与品牌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主持人就如同电视媒体的“名片”,是观众认同其所在媒体的直接对象。打造主持人的良好形象,以主持人品牌拉动媒体品牌,已成为当下电视媒体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王凯 《华章》2012,(11)
古人曰:“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如果说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那么记者无疑也应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记者,应注重在新闻采访中观察及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高电视新闻精彩采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五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往新闻图片往往被视为文字报道的附属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图片在传播力和表现力上的优势日益凸显.新闻图片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平民化视角,从小处着手,突出“人”的价值,不断地注入“感性”元素,实现媒体“有温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广播法制节目追求“严肃活泼”的风格,运用生动形象的新闻语言、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才能在保证新闻清晰度的同时,获得听众的喜爱。这要求采编人员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并通过精心的策划,方能达到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传播法律知识的目的,充分发挥广播的“喉舌”功能。  相似文献   

15.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文化菜单,各不相同。当代大众的文化食品主要来自两个巨型的“供应商”:报纸和电视,全是媒体,当然也包括网络。当今是媒体指导生活的时代,也是媒体文化的时代。当代人文化菜单上的主菜是媒体给你的。那么媒体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你得明白,媒体是企业。它得赚钱养活自己,还得和同行竞争,那么它就必须有卖点。对于媒体来说,一切意外的、刺激的、新奇的、有趣的和独家的都是它的卖点;媒体的内容不崇尚永久性,只追求“最新的效应”。因此说,媒体文化是商业化的,快餐性的、消费性的。我们用不着去责怪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寻…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政治性和权威性很强的文体,一直是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评论方式和方法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新闻评论思维从价值一元到价值多元;新闻评论功能从“舆论引导”到“言论表达”;新闻评论内容既强调“观点传递”,又强调“关系加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电视作为业内一个重要分支,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的状态.为了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电视新闻栏目开始品牌化经营,这也意味着电视新闻编辑已经由之前简单的排列组合型时代进人了复杂的创作型时代,这对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电视新闻编辑只需要将各个新闻片段进行排列和组合,进行简单的堆叠即可,但是,这种方式已经无法再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也无法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注定被淘汰.目前的创作型新闻编辑方式能够让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一个整体的风格,也能让其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电视新闻编辑以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集成新闻,并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呢?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是党报和电视等媒体,天天都要采集和发布。然而,多年来形成的一些模式,严重地影响了时政新闻的有用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变成了“流水账”、“记事簿”,离读者和受众渐行渐远。因此,时政新闻的创新是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快捷的网络媒体的迅猛勃发,广播、电视媒体听觉、视觉和信息传递可以同步的优势,对传统的纸质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渡。作为完整记录时代历史的报纸,新闻的节奏无疑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合拍与配套。现场短新闻这一体裁,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它适应形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导致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新闻专业文化的持续演变。在新闻生产的观念与实践中,以“记者”或“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职业中心”体系不断衰微,“新闻人”成为数字时代理解新闻生产的核心概念。以“新闻人”为观念起点,传统新闻生产体系得以重构,不断确立多模态、分布式、介入性的新规则,探索构建以公共性与透明度为核心标准的新伦理体系,并在人际关系与意义流通两个交叠的维度上形成高度网络化的新生态。对新闻人的构成与内涵进行理论化,有助于不断明晰数字时代人类与非人类新闻行动者之间的边界,拓展新闻学理论“人文的”认识论,塑造一种尊重实然和坚持应然并重的新闻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