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以极高分考入美国一所名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趁导师不在的机会、用实验室的电话往国内打了五十多分钟的长途,和亲戚朋友闲聊。导师知道后很生气,强压怒火去问他昨天干了什么;他居然一直不承认打电话的事.导师忍无可忍.就建议校方把他开除了。有人问导师:“这么一个高材生只因撒了一次慌.就把他赶走,不惋惜吗?”那位导师说:“科学的精神是求实,科学的目的也是求实,对科学来说,撒谎是可怕的精神肿瘤。”  相似文献   

2.
《学苑教育》2012,(21):F0003-F0003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  相似文献   

3.
寻找明天     
他曾同我一班,并有幸成为我的导师,对此他那张苦瓜似的睑上,曾绽放了三天的喜悦的笑容。可当我问他,做我的导师就那么美么?他的苦瓜脸突然拉长,像极了一条长着五官的倭瓜。变成倭瓜的脸愠怒的说,怎么说话呢?有你这么不尊敬导师么?做你导师是我三生有幸——管的着么?  相似文献   

4.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以高分考入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趁导师不在的机会,用实验室的电话往国内打了五十多分钟的长途,和亲戚朋友闲聊。导师知道后很生气,强压怒火去问他昨天干了什么,他居然一直不承认打电话的事,导师忍无可忍,就建议校方把他开除了。有人问导师:“这么一个高材生只因撒了一次慌,就把他赶走,不惋惜吗?”那位导师说:“科学的精神是求实,科学的目的也是求实,对科学来说,撒谎是可怕的精神肿瘤。”看了这个故事,我暗暗心惊,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们一直在提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一位大学生向导师辞行,他将走出校园到社会上求职发展,世事艰难,前程未卜,心里不免有些打鼓。他想从导师那儿知道,当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等不幸情况时,该如何面对?“把它扛在肩上。”导师平静地说。见他不解,导师换个话题,“不知你是否愿意陪我到操场上走走?”他点点头。操场上空荡荡的,他们在跑道上边走边谈,无拘无束,不觉走完了一圈。导师抬腕看看表,“你看,这400米我们走了近10分钟。”然后导师停下来,让他单独走一圈。他虽不解其意,可还是按导师的话做了。导师看看表,用了7分钟。“你为什么不再走得快些呢?”导师问。“我走得慢…  相似文献   

6.
《音乐世界》2013,(15):30-31
他是音乐顽童,他是声音导师,瘐澄庆在前不久发行新专辑后,这位全能音乐人又将在巡回演唱会上带给大家怎样的音乐盛宴?等着瞧,他就是要给你好看!  相似文献   

7.
李延年 《教育艺术》2006,(10):21-21
“导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释意:一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员;二是指在大事业、大运动中指示方向、掌握政策的人,如革命导师。本文所研究的是第一种。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兴建于1379年),当时新生被录取后去某一学院报到后,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制就是为一组学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作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深入学习。经过实践,这一制度的有效性被公认,对学生的个别化学术指导模式,培养了许许多多有创新精神的卓越的人才。后来,世界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采用了导师制,但由于学生日益增多,一般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家伙是谁,你将不由自主把很多时间花费在对他的关注上。要命的是,对他的关注并不能让你得到什么,相反你有可能因此错过许多创造财富的机会,显然这不太合算。比尔·盖茨原是个小混混,当年他中途辍学的真相是导师警告他:他最好自己从大学里消失,别让他把报告打到校长那里,那样他就只能等待被开除。因为他的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导师的声誉,继续下去,再没人愿意做他的导师。比尔·盖茨总算是个识相的人,毕竟辍学比被学校开除有脸面,所以他马上就卷起铺盖从学校灰溜溜地消失了。不可否认,比尔·盖茨是个绝对的天才,他在学校里…  相似文献   

9.
和其他导师一样,我的导师很普通,传道授业解惑也。2006年我顺利考取了中山大学药学院的研究生,记得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选择导师我很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直到我打开药学院的网站,看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他衣着朴素,笑容可掬,我就决定我要报考他的研究生,他就是我硕博连读期间的导师刘培庆教授。就这样,我和刘老师有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孜孜求索功不凡——记博士生导师傅建熙教授杨辉祥高锦明傅建熙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房县人,1938年11月生,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到西北农业大学任教。傅建熙教授在专业知识上勤奋好学,刻苦攻读,成绩优秀。他先后学过生物化...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从1922年起就常到清华授课。他上课前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儿。给当时听过他讲座的清华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2月22日,吴宓持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聘书赴天津将聘书送达梁启超处。梁启超欣然同意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终于聘到梁启超这一学术文化、政治界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第一位导师。  相似文献   

12.
虞大明是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在小语界,众多德高望重的前辈是引领他的导师,很多风华正茂的新锐是他的朋友,天南海北的靓妹帅哥是倾心支持他的“鱼翅”。他年轻,出道却早。工作才5年,他就以激情四溢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夺得一等奖。那一年,他23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走进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种淡淡的原油的气味.这种气味对于常人来说,也许不容易察觉到,但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春明教授每天都是从闻到这种气味开始一天的工作.用他的话说,他喜欢上了这种味道,因为研究,分析和探索发出这种气味的原油,是他一生的事业。作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任主任,从1991年博士毕业后他就开始在此工作,1998年担任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14.
才杰 《神州学人》2002,(12):11-12
提起杨小冰博士,师姐师弟们无不竖起拇指,就连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先生也不禁满面春风。  相似文献   

15.
署名权是一个作对自己的作品所拥有的权利之一。就硕士生或博士生的论而言,假如导师仅仅是进行了指导,而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那导师的名字就不应该署在第一位。但导师署名第一位,可以给学校和导师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论是导师个人、实验室、学校的考核标准,论写得多,证明导师的实力强,这样就会为导师申请国家课题、项目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也会给学校在同类学校的竞争中带来好处。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生活在校园中的人,都会熟悉讲座这个词儿。这几乎是科研工作者们独有的交流方式。出国留学以来,我不知参加过多少次讲座,真是开了眼界、饱了耳福。可以说,在我的学习工作里,它是我不可缺少,给我很多帮助的看不见的导师。我的国外导师就是个思想活跃、钟情讲座的人物,我觉得他好像一分钟能产生一千个想法似的。我一到他那儿,他就给了我三篇他的论文让我啃,听我读完后,也不管我当时说的英语结结巴巴有一堆错误,马上就让我开个讲座讲我对文章的体会。打那儿起,我就陷进了讲座里,隔三岔五肯定参加那么一个。研究中心有谁完成一…  相似文献   

17.
“跟个好导师,读研就值得,跟个差老师,纯粹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倒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随之联合开展的一项跟进调查发现,53.6%的青年学子认为读研值不值的关键在于“跟了哪个导师”,导师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名气”。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在已拿到博士学位时,愤然开枪杀死他的导师及他人的事件,早已在报刊上刊登。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其中最多的议论是指责该学生个人私欲膨胀、道德低下,并认为这是他杀人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位年轻人,特别是不能从他杀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2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认识齐华,是在1997年南通师范学校组织的毕业生论答辩会上,参与答辩的一共才4人,数学仅他一位,自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印象中的他朴素而内敛,言语不多。但答辩过程中,他所表现出的和他年龄,阅历并不相符的,对于西方数学教育的独特见解和思考,给在场的每一位导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