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无论是对于古今的集权统治者还是现代民主国家都是统治者执政的基础。民心向背关乎每一个执政的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孟轲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②回顾苏联剧变事件的发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执政的民心基础已经彻底坍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句话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软实力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些逛《孟子随选读 (一)故曰,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得道者”指,“道”指,“君子”指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 5.“君子”战必胜的主要条件是 8.这段文字有:A排比句;B骄句;c散句。画线句①是,②是,③是 9.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6.解释下面…  相似文献   

4.
王通和王阳明一致认为法先王之道应在不离道之本义的前提下因时而致治;"虚文盛而实行衰"是造成王道旁落、六经不明的原因;六经本旨为扬善隐恶、导民向善;圣人述经之意不着意于梳理历史事实,乃是代"天下无明主"之世确立推行王道之根据或标准以"明赏罚"和"正人心"。  相似文献   

5.
胡瑗继承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视天地合作为物之本始,强调天人统一的关系,并从"天人感应"出发,主张视"天"而行。同时,胡瑗强调了天道的自然特性,主张一切行为顺其自然,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君者治天下之"自然"的道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胡瑗把天道之律与大易之道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顺应天道的同时,注意因时而变,尤其要注意事物的正反变化。胡瑗的这些思想是充满辩证的成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有一段精辟的议论 :“得道者多助A,失道者寡助B。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C。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D。以天下之所顺E,攻亲戚之所畔F,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这段论述层层推进 ,如大河之水一泻而下 ,气势夺人。其句法极具特色。这些句子先呼后应 ,有起必承 ,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恰好相反。如下图所示 : 起承之间 ,形成一种交叉、回环的结构。从推理上说 ,此句法环环相扣 ,体现出缜密的逻辑性 ;从形式上来看 ,此句法于整齐中见错落 ,摇曳生姿。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  相似文献   

8.
“共生”是自然界的存有实情,也是生物界演化不歇的基本道理。用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来说,“共生”乃“天理”运行与彰显之所在。人作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在世存有者”,参赞天地生生之化育,承担万物共生之道义,本是分内事。无奈“人之道”经常异化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背离“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造成“人道”支离“天道”。人“自是/自见/自明/自伐/自有功”之私我欲望,无以节制而一味刚强、无限扩张,让共生的双赢场域(win-win situation),堕化为赢者全拿的生杀战场(winner takes all)。这种“刚强斗刚强”的剧目,在人类历史不断上演出各种意识形态之争,乃至规模不一的杀伤性战争。眼下时局,在在呈现人类刚强手段下的失控景观:生物灭绝,温室效应,环境荒芜,种族冲突,地区冲突,大国对抗……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严峻挑战。凡此种种,让我们对人类未来充满忧患而不能不急迫呼吁“共生”。《老子》有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今时局如何可能从“柔弱”思维中,思考人类的“共生”之道?笔者将拣择《老子》若干章句,从释“非常道”、释“象帝之先”、释“得一”、释“...  相似文献   

9.
释“好”     
夏娟 《学语文》2010,(1):46-47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说,前人通过文字可以垂范后人,后人诵过文字可知先人前事。这正说明了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太极者,道也.道者,天下之至理,自然之法则.太极拳是太极哲学与太极思维在中国武术中的运用,其强调以人类自身的身体能量和生命潜能为载体,对宇宙真理与生命真相进行独特的证悟与演绎.修炼太极拳可以引导当代社会的人们“向里用力”身心兼修,以克服空虚、浮躁、物欲横流等多种现代病,最终追求一种内外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1.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2.
一古人焚香沐浴,危坐南窗,排尽俗务,神游诗宇,纵览灿烂人生,期可永年矣.虎年孟春,霏霏细雨,展读《王一桃诗世界》,蓦然回复壮丽青春.我乃天下之至愚至卑,今乘王一桃的诗船,远航寰宇,一赏天下之至真、至善、至美,乐何如之!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一个神圣而又幸福的职业。教师的教学幸福,首先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愉悦的情感体验;其次是一种精神享  相似文献   

15.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方圆之道     
方,是刚正,是坚持原则,是无愧于心的坦荡;圆,是沉稳,是进退有度,是日臻完美的成熟。方圆之道,即为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雨声呢喃     
<正>雨是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因为有它,花草树木蓬勃葱茏;因为有它,五谷丰登,衣食丰足。就"雨"而言,它本身并没有情感,可是多情的人们却给它注入了无限情思。在诗人的眼里,它是大自然的精灵,它时而轻盈,时而猛烈,时而温柔,时而暴虐。春夏秋冬各有风姿;朝起暮落自有特色。纵观古今,它的形态,给了诗人、文学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横扫中外,它的呢喃,给了文艺工作者取之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华传统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说道:"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历经时间考验后亘古不变的道理,"经典"就是承载"至道"与"鸿论"的典籍。阅读经典,能"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我们今天常讲的"国学"又是什么含义?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  相似文献   

19.
方竹 《语文新圃》2009,(12):5-6
法家认为儒者所谈的礼义廉耻都是空洞的东西.用这一套来教育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管子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相爱。进而提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也就是讲,只有法律的教育才是有用的。也只有以近于严酷的方法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到了韩非子那里,更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生之语。以吏为师”。  相似文献   

20.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