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27年7月,正值反动势力不断加强黑暗统治的时期,作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苦闷、徬徨,又不能离开现实,就是在这种苦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3.
<正>《荷塘月色》是近代散文名家朱自清的名作,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影响了几代人。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以荷塘为对象的散文不多,颜元叔先生的《荷塘风起》也是难得的佳作,两篇文章都以荷塘的描写对象,两位作者行文风格迥异,虽然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但是海峡两岸的同根文化又让两位作者具有相同的情感诉求,值得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的研究。一、选取荷塘作为表达意象荷花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汉乐府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长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一张朦胧、静谧、美好的月下荷塘图,而这幅存在于读者心中的美好的图画实为作者笔下理想的逃避现实的处所,其带给读者审美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感染一方面是作者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写所致,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文中空白点的充实完善而得,"荷塘"是我们与作者一起想象出来的一个与现实隔离的"另一个世界"。而真实的荷塘只作为一条引线,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个理想中的"荷塘"的虚影。  相似文献   

6.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贯穿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全篇的感情线索。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一方面表现出朱自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朱自清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虽苦闷、彷徨,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更主要的方面,抒写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理想破灭,追求刹那安宁的梦幻世界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散文以艺术构思严谨,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而享誉文坛。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隐含着一种独特的的美:朦胧飘逸的景致,暗伤暗喜的情绪,如烟似梦的意境,可以说每一篇都充盈着诗情画意。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全>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的:"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者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那么这种独特的美从何而来,或言之朱自清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是什么驱动着他产生如此独特的审美意向?深入地探讨它无疑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朱自清抒情散文创作的深层心理,以提高对其散文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散文有悲苦的人生底色,其苦闷是他的个人气质和性格以及时代因素合力的结果。更与他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文化观、政治观有关。朱自清的散文一方面缜密漂亮,另一方面为纾解人生苦闷,追求刹那主义,由刹那间事件引起的感情的明灭,对感情与外在事物间联系反复咏叹,着笔舒缓,描写细腻。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得很美,满贮着深深的诗意。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作画,不怕画山水,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曾经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就是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首先看到题目:“荷塘月色”.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写了作者在晚上出门荷塘散步遇到的一片写景散文。自1927年7月作者创作出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可为何至今仍被认可为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而无论是题目中的荷塘、月色这两项景物以及文章中涉及到的景物都是我们目所能及的,十分平凡的景物,从这些大家都见过的景物中创造出“美”,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2.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36):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观览荷塘"后,又加入"忆采莲"一个情节,其用意就是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挣扎失败,以及由此被强化的内心苦闷。从这里的情感抒发来看,"忆采莲"情节是该保持的,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地领略朱自清情感变化的完整性,更能深悟其内心变化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五四”以来的优秀散文,被称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作品。它既是写景的名篇,也是抒情的杰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呈现在眼前: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迷人.象朦胧的梦幻,象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在那浓烈的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追求与苦心。这平常的虽是“日日走过的荷塘”,在作者笔下却展露了非凡的风姿,然而我们也于这荷香月  相似文献   

15.
[定位 ]以品读文学人生来思考现实人生。《荷塘月色》一文 ,是 1 92 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 ,悄然蛰居清华园里 ,为抒遣心中郁闷惆怅而写的。那浮起薄薄青雾的荷塘 ,正是他郁闷彷徨的精神写照。但是 ,那如梦幻一般的清塘荷韵 ,又何尝不是作者摆脱郁闷、超越彷徨的心灵寄托呢 ?那一夜绝美的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 ,只存在于朱自清的心里 ,那是他找寻回来的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 ,将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坛的散文大家《,荷塘月色》是他笔下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是当之无愧的"美文",文章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清丽,富有诗意的语言,寓情与景,把情与景的关系处理的"恰是到了好处"。在素淡朦胧,隐曲含蓄的景色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心境,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篇个性化很强的散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  相似文献   

18.
《春》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在杭州任教时写给学生读的一篇范文。它在作者的散文创作中虽不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没有他的代表作《背影》尤荷塘月色》的影响大,但是它却能体现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很多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正考·教学案例·二○一四年十二月15[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品味文章清丽自然、淡雅幽美的语言。2、赏析语言表达技巧和方法,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言:朱自清散文——"白话美文的典范"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章之美,除冰心外,文要算他了。"他的散文语言清新幽雅,感情深沉隽永,历来被视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荷塘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