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社会与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品德建构新的理念是什么?新的方式又在哪里?本文以学校如何建构学生的品德,着重论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学校生活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自身的德性决定了这种影响的方向,道德的学校生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不道德的学校生活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对学校德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学校生活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自身的德性决定了这种影响的方向,道德的学校生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不道德的学校生活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对学校德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韩进 《考试周刊》2015,(14):173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相似文献   

6.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相似文献   

7.
佟雪峰 《江苏教育》2022,(95):16-18
江苏省宿迁中学立足于学校近百年的文化底蕴,基于对高中生品德发展规律和影响机制的深刻认识,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为线索,积极探索多课程、多渠道、多主体的育人模式,建构了以“融通”为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使学生长时段处于道德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生活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立体化沉浸式的全场域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品德成长。  相似文献   

8.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韩超 《宁夏教育》2011,(12):38-38
有效教学,贵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一、有效建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应该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使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人大附中体育教研组在全面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基础上,积极推进篮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适应学生发展的篮球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篮球校本教参.学校实施大单元教学,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指导他们完成指定的任务,把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帮助学生深入生活、参与社会,获得体验、感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实现品德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学生品德量化管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日常品德表现予以量化处理。在量化管理中,班主任是学生品德量化的责任人,将学期德育量化考评与学生档案相结合,并给予适当表彰和奖励,能够鼓励学生的先进行为、约束消极行为,使学生在日常考评中获得评价自己的标准。但学生品行教育不是简单量化就能一劳永逸,需要各种德育活动的配合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齐抓共管,以及社会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一步探索关于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学习阶段是少年儿童习得社会规范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社会规范与学生的经验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常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如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辩证看待学生品德矛盾;找准切入点,改善学生品德表现矛盾;有效深入,引导社会共建小学德育育人环境三方面,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内容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我们应该提供适合孩子的课程,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课程,为此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可采用以下策略。一、贴近儿童策略儿童具有交谈或交流、探究或发现、制作或建造、艺术表现的本能需要,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这些本能的兴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品德测评就是依据一定的测评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诊断、强化等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一些偏差。 一、测量指标体系的片面性。 测量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指标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是对学生品德进行测评的依据,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品德测量的可靠性、可信性。目前,学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存在内容不完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学生品德测评…  相似文献   

19.
学校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基础,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通过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构建具有童趣的课堂,能激活学生童心,放飞情感,使学生的生活品质、生活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飞  李丽红 《考试周刊》2012,(46):176-177
传统品德评价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品德自我发展的关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从分析品德评价与生活割裂的原因入手,将动机纳入评价体系,建构品德评价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品德评价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