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06年全国高考数学理科试题(北京卷)第19题:已知点M(-2,0),N(2,0),动点P满足条件|PM|-|PN|=22.记动点P的轨迹为W.(Ⅰ)求W的方程;(Ⅱ)若A,B是W上的不同两点,O是坐标原点,求OA.OB的最小值.解:(Ⅰ)依题意,点P的轨迹是以M,N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所求方程为:x2-y2=2(x>0)(Ⅱ)当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时,设直线AB的方程为x=x0,此时A(x0,x22-2),B(x0,-x02-2),∴OA.OB=2.当直线AB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 b,代入曲线方程x2-y2=2(x>0)中,得:(1-k2)x2-2kbx-b2-2=0(*)依题意可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数根,设A(x1,y1),B(x2,y2)…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第22题为: (Ⅰ)设函数f(x)=xlog2x+(1-x)log2(1-x),(0〈x〈1);求f(x)的最小值.(Ⅱ)设正数P1,P2,P3,…,P2^n,满足P1+P2+P3+…+P2^n=1,证明:P1log2Pl+P2log2P2+P3log2P3+…+P2^nlog2P2^n≥-n.本文给出此题的一个推广: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19题:  相似文献   

4.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Ⅰ第24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是一道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题,但笔者反复思考,感觉有两点疑惑,现撰写此文于同行交流,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2006年高考重庆卷数学科试题第11题是:  相似文献   

6.
题目(2013年湖北高考理科卷第13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在2006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已知抛物线 x~2=4y 的焦点为 F,A、B 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 AF=λ FB(λ>0),过A、B 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1)证明:(?)·(?)为定值;(2)略.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真分析了2007年全国高考数学四川卷命题的形式及内容,并研究了部分试题的命题背景,在此基础上,本文特地对理科第22题加以评析,同时对第(Ⅱ)、(Ⅲ)小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考中,很多试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其潜能,则可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本文通过对2006年全国高考浙江理科卷一道试题的深入探究,谈谈教学中如何对习题作深入探究,以激发学生潜能,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一道2008年数学高考试题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国高考福建卷文科22题为:如图,椭圆C:x^2/a^2+y^2/b^2=1(a>b>0)的一个焦点为F(1,0),且过点(2,0).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 2005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卷Ⅰ有道选择题,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对我们学习与研究相关知识很有价值。本文借题作些探究,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题1 2011年湖北省数学高考理科卷第21题: (1)已知函数f(x)=lnx-x+1,x∈(0,+∞),求函数f(x)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高考数学辽宁卷(理科)解析几何试题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函数f(x) =sum from n=1 to 19|x-n|(x∈R)的最小值为( ).A.190 B.171 C.90 D.45文[1]对这道高考试题作了引申探究,读后颇受启发,拟作如下补充:一、背景本题有着较为丰富的数学史背景,其一般  相似文献   

15.
题目(2008年全国卷Ⅱ理科第21题)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A(2,0),B(0,1)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y=kx(k〉0)与AB相交于点D。与椭圆相交于E、F两点.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19题: 如图1,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角θ取何值时,(→BP)·(→CQ)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马宇  沈家书 《数学教学》2010,(12):36-37
2010年上海数学高考试题(理科)第14题为:从集合U={a,b,c,d)的子集中选出4个不同的子集,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8.
1.一道高考题如图1,在直三棱柱ABC-A_1B_1C_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_1=2,D、E分别是CC_1与A_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Ⅰ)求A_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_1到平面AED的距离。这是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中的一道立几题,据改卷的同志讲,绝大多数同学对此题都交的白卷。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解题能力,本文试就此题的解法作一较详的分析。2.难在何处? 本题已知的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是解答本题最关键的一个条件。因为没有它,(Ⅰ)的答数便不确定。(Ⅱ)的结论也不再为真。  相似文献   

19.
试题(2008年全国卷Ⅱ文科第21题):设a∈R,函数f(x)=ax3-3x2。  相似文献   

20.
题(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理科综合第25题)如图1,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MN将空间分成Ⅰ和Ⅱ两个区域.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以速度v0从平面MN上的P0点水平向右射入Ⅰ区.粒子在Ⅰ区运动时,只受到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