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料库是语言知识的宝库,是重要的语言资源。语料库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句法知识、语义知识、语篇知识等。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小型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的研究,揭示语料库建设的方法和意义,为语言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论述大型动态流通报刊语料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立足国内外媒体新闻语料库建设概况,以广东报刊新闻为切入点,提出报刊语料库建库对象、建库方法、语料库标识、语料库附码、语料库结构的设计原则,并从多角度分析动态流通报刊语料库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指出该类型语料库建设在丰富地区性报刊新闻语料,促进语言文字研究发展和学习者成长进步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些年来,电子语料库检索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语言学家.语料库浯言学家.词典编纂者等的主要研究领域。但他们大都使用大型语料库.规模达到数百万词。两小型语料库检索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应用尝试.近年来它也吸引了不少英语研究者和教师。该论文讨论了小型语料库检索在英语教学的三个不同领域的应用:1.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评价;2.课堂教学;3,测试设计,尤其是作为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课堂语料库检索方法因其基本理论.潜在价值.当前应用和影响而受到学者们广泛的讨论,这篇论文对到目前为止小型语料库检索研究的成果和前人的一些重要评价进行了总结.并为将来的研究指出了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创作的作文来建立学习者语料库并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语言研究和教学应用已成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近十个学习者语料库,包括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和外国学习者汉语语料库。然而,关于中国学习者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却关注较少。本研究将凭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小学长期开展语文教改试验的良好基础建立一个大型中国小学生作文语料库。截至2007年8月,本语料库已建设成为一个涉及小学五个年级、历时五年、字数在1100万以上的大型作文语料库,在小学语文教学、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研究等三个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提供的语料库方法应用,以计算机为存储介质的语料库对大量语言运用进行分析,以实际应用中语言现象出现频率为依据研究语言在现实使用中的规律。语料库被引入英语教学,为教学设计阶段提供了全新的调研方法与知识采掘方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化语言输入材料、辅助学习者认知过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料库是基于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存储,以供自动检索、索引以及统计分析的大型资料库。Kennedy认为,建立语料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更准确、更可靠地描述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提供一个基础。语料库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外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语料库的兴起和发展使得许多研究者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用小型语料库成为可能。教师  相似文献   

7.
语料库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首先对语料库的建立,发展和一般应用作了简要介绍,接着主要探讨了语料库在外语词汇教学中若干方面的应用,它们是:1)应用语料库编制教学词表;2)学习语料库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3)语料库索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教师在应用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和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语料库,尤其是大型语料库的优点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创设一种能让学生接触拥有足量语言实料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根据巨大的语料库信息资源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敏感意识.学生不再接受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而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探究式地学习英语知识.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把数据驱动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领域必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章若娜 《海外英语》2013,(15):265-267
为探讨学习者语料库与语篇功能分析对语言教与学的共同作用,研究采用大型语料库支持的句酷批改网站的批改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分析的方法,对一个由45篇文章组成的微小型语料库里的研究生英语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在大型语料库的支持下,对学生自我修正语言的使用有帮助;此外合理运用语料库与文本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亦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侧重点,加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学习者语料库与语篇功能分析对语言教与学的共同作用,研究采用大型语料库支持的句酷批改网站的批改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分析的方法,对一个由45篇文章组成的微小型语料库里的研究生英语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在大型语料库的支持下,对学生自我修正语言的使用有帮助;此外合理运用语料库与文本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亦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侧重点,加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法律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解除权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违约方的行为严重损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违约救济权利。或者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签订时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作为保障合同当事人双方民事权利、义务实现的一种方式,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将导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因此,其在合同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理论界及实务界看,对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方式及其法律后果认识颇有差距。笔者以为,研究合同解除制度中解除权的行使及其法律后果,发挥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交易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法律行为附加停止条件,是当事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与法律应否承认该法律行为从而赋予其强制力没有必然联系。停止条件的法律意义不在于影响法律行为效力的产生,而在于影响法律行为效力的内容。就是说停止条件不应该是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而应该被看作是决定法律行为中特定之履行或者执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续茶经> 具有鲜明的互文特性,是互文理论与翻译研究契合的极好范例.互文性理论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影响,强调理清互文指涉关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译者对原文本的解构和译文本的建构都需要在参照前期互文本的基础上得以证实.译者可根据互文性信号标志追根溯源出前期互文本,了解其文化语境和历时变化,在互文关照下实现恰当的译文建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机遇。本文基于和谐社会的内涵简要论述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图书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枢纽;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达到身心和谐;能培养人们的保存意识和宽容精神。最后提出了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到以人为本,转变图书馆观念;加大投入,加强图书馆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保证人才配备,加强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With a starting point in the tradition of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 to engage a Continent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motivation is to entice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begin to ask educational questions of inclusion, as opposed to inclusive questions of education. Recent years has seen a call to re-think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is call by turning to a Continental perspective and the emphasis on an at least relative autonomy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ental and Anglo-America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why they seem to have developed in such distinct directions. Beginning with the Anglo-American perspective, it is outlined how pedagogy and the so-called educational interest became replaced by the scientific standards dominant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This is countered by a look at the continued endeavours in the Continental spheres to formulate specifically educational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processes. This leads to a negative aim in the form of arguing against neo-liber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is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a positive aim in the form of an argument for a move towards constructing a pedagogical ideal of inclusion.  相似文献   

19.
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主办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要办好学报首先必须明确学报的定位,树立科学的办刊理念:学报应当立足本校,放眼社会;坚持学术性,体现思想性,追求高品位;推陈出新,启迪思想;发挥优势,独树一帜;百家争鸣,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a teacher turned counsellor developing a student counselling service in a school setting. It explores how a school seeking to become an emotional literate community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selling service and a Learning Mentor programme, both of which focused on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his diverse school community reflected a range of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professional affluence to unemployment and deprivation, and it is recognized that emotional need is not confined to those from the latter. Open access to personal support enables every student to really feel that they matter. The significance of relationship is highlighted for its capacity to engender a sense of personal worth and of matter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that is staff and students. Key learn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for governors, school leadership team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and a culture of open and supportive involvement is seen as a means to enable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a sense of worth and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hus in wider adult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