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做厨子不易     
袁鹰  潘国彦 《出版参考》2007,(1):43-43,46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快场了  相似文献   

2.
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如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的多是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女神》等;也不时发一点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这说明,很早以来,我国的老报人就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4.
做厨子不易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怯场了.  相似文献   

5.
暮鼓声声     
《新民报》北平版创刊时只有三个副刊,即《北海》《天桥》和《鼓楼》。1946年9月又增添了《北京人》《新世界》《小家庭》三个副刊和一个三日画刊。《北海》是文艺副刊,由张恨水先生主编。创刊时刊载了茅盾的中篇小说《生活之一页》,老舍的长篇笔记《八方风雨》,郭老的短篇考古论著,章士钊、沈尹默、于右任等的旧诗词,张恨水自己也写了长篇小说《巴山夜雨》。该副刊在当时颇有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九年一月,圣野等同志为了编选解放前的诗选集,向我征诗,并欲借阅我在解放前编辑的《诗与木刻》周刊单页。可惜我所保存的《诗与木刻》的有关资料,现已片纸无存,甚至我所有的作品、剪报资料以及历年的笔记,经过林彪、“四人帮”这场浩劫,都已散失,无法找回。想起编辑《诗与木刻》这段往事,颇使人难以忘怀,草此短文,一以记录解放前的副刊编辑生活,同时提供一些资料,使今天读者可以窥见过去报纸副刊的一个侧面情况。我编辑《诗与木刻》,是一九四八年在湖南长沙一家报纸担任副刊编辑期间。这之前,副刊登载的大都是青年的作品,散文较多,诗也不少。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编辑《科学长廊》科学副刊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条方针:突出新闻性。三年来,《科学长廊》已编发了近百篇带有新闻性的科普知识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新闻性是报纸科学副刊的特点和优势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的任何版面都不应脱离新闻性。期刊化是办报的大忌,即使是科学副刊也不能例外。现在国内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科普期刊已有百多种,报纸科学副刊要想办出有别于期刊的特色来,就必须扬长避短。报纸科学副刊的长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9.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出现于1897年。在此年,一份由外国资产创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赠出了一张附属报纸《消闲报》。副刊的出现,不但是报纸竞争造成的,也是应运而生的。当时的报纸竞争也非常激烈。《字林沪报》为改变报纸单调乏味的局面,专门辟出刊登文艺作品的栏目。后来,高太痴最终推出了独立的副刊。1925年,《晨报》的孙伏园请鲁迅先生为副刊起一个名字,鲁迅起了“晨报附镌”四字。结果写此四字的书法家误听误记,将此四字写成了“晨报副镌”。之后,诗人徐志摩将之改为“晨报副刊”,从此,副刊算是有了正式的名称。专刊,则是在副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前些天,《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老同志打电话给我,说今年是《朝花》副刊创刊六十周年,我过去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少,要我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实际上,我同上海《解放日报》的关系比《朝花》副刊还长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张报纸创办的时候. 当时,我是新华社驻三野总分社的记者.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三野就在山东曲阜多次开了动员大会,计划发起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并且同地方商量挑选干部成立接管大队,准备在上海解放后接管官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我记得,山东的《大众日报》分工在上海解放之时立即创办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12.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是你们杂志的一热心读者,平时喜欢读书看报,藉以满足自己对知识和外部未知世界的好奇。前些时候,朋友到我家来玩。当时我正在看北京青年报。记得当时朋友说:“递我‘数码专刊’看看,有没有好玩的‘东东’。”给她后我心头满是疑惑。那不是副刊吗?她是学新闻的,我拿不准。也没说出来。为了解开心里的这个疙瘩,我查阅了好些专业书籍。专刊确有其名,初看定义,顿感有所得,再仔细看时却迷惑了。专刊一般都是和副刊放在一起讲的,并不像副刊与刊登新闻消息和新闻评论的正刊那样容易区分。虽有的书对专副刊做了比较(从内容和形式上)可我还是没能理清头绪。《新闻与写作》专家名师云集,希望老师能帮我找有关权威解开心头的迷惑。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报刊,都越来越重视对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科技事业日益兴旺的表现。报纸上的科学副刊,与各种科学期刊相比较,自有其独到之处。但能否办出个性,却是有待探讨的新课题。我们乌鲁木齐晚报的科学副刊《科苑》,是在1984年全国13家晚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启迪和促进下破土而出的一颗科圃新苗。到目前已坚持办了近三年。最近,我们挑选了95篇代表作编辑成册,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老作家秦牧为  相似文献   

16.
新闻性--报纸副刊的活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副刊从其起根发苗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副刊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由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特别是对在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需要特殊的文化阵地。副刊被先进的知识分子用作宣传新思潮的讲坛,推动新文化的园地,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推波助澜、摇旗呐喊。也因此,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副刊等,不但在当时声名远播。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7.
副刊三题     
一、关于报纸副刊的地位 中国报纸副刊最早是以“附张”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张副刊则是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从报纸问世的那一天起,副刊就如影随形。不过那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版面协调和对读者欣赏品味的调剂。当时,它确是正报的次要部分,称“副刊”则是名副其实的“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报纸事业的发展,副刊的作用、地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地把副刊看成是正报的延伸和补充,副刊也一直甘当配角,居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在历年来开展的我…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4)
找准“官”民同好的切入点──《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的几点思考文/《西安晚报》副刊部赵发元在社会转型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办好晚报副刊,如何使副刊从内客到形式,既讨市民百姓的喜欢,也使领导干部爱看,既保证副刊能够成为全面落实中央...  相似文献   

19.
读者点评     
《今传媒》1999,(2)
■文/孔祥光花钱住监究何意法制教育创新奇———赏评宋子牛《监狱给谁住?》一文1998年11月19日《西安晚报·曲江》副刊刊载了宋子牛《监狱给谁住?》一文,当时我被这新颖醒目的标题一下子吸引住了。读后感到宋文确是一篇有分析,有议论,有创意,主旨鲜明,文...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