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其背后都有其课程观的理论支撑,也都有其实践的指导价值。由于学生特殊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强调或排斥某一课程取向,或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此,当代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补偿性或发展性、功能性,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盛永进在《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等不同的课程范式,而当代特殊教育课程范式的价值取向是逐渐从某种单一范式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种走向融合的课程范式虽然还在不断的形成发展中,但  相似文献   

3.
传统课程范式建立在拉普拉斯范式基础之上,并在20世纪中叶趋于成熟。近几十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范式也在不断演进。通过对新型课程范式的主要特点分析,指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全纳教育背景下,西方特殊教育传统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心理一医学理论范式面临危机.社会学已不仅仅是解释特殊教育现象的外来理论而试图以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构成特殊教育新兴范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科学范式变迁的影响.实证与建构主义、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改变了特殊教育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方式.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心理一医学、社会学、组织学范式的变迁,现行特殊教育实践则主要体现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则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在融合教育日益垄断特殊教育领域话语权、建立其强大的伦理与政治霸权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反思特殊教育发展的轨迹及其范式变迁.我国特殊教育范式的生成与发展应扎根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  相似文献   

7.
李绯  王雁 《现代特殊教育》2016,(6):16-20,40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规模宏大的整体性课程改革,并在普通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特殊教育课程在追随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却表现出方向迷失。本文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介绍生态课程的内涵及特点,并分析在特殊教育领域实施生态课程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特殊教育生态课程的几点设想,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课程研究范式规定着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本文在探讨几个典型课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研究范式发展的新趋势,把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两种需求作为前提,在借鉴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国际化、地方化、个性化等多元化的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西方地理课程知识范式的历史演进呈现迂回曲折却逐步科学化的总体趋势,经历了“描绘世界,求真为本”、“征服世界,致用为本”、“理解世界,启智为本”和“建设世界,向善趋美”的范式转换.每次范式转换都是依据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作出的理想选择.未来地理课程知识范式将日趋统整与开放,致力于求真、致用、启智、向善趋美的和谐统一.审思西方地理课程知识范式演进之路,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当前我国地理课程知识范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Crockett对特殊教育的校本管理的描述出发,提出了中国特殊教育之校本管理者进行角色范式转变的两个前提条件立法和科研管理;具体阐述了从人性化管理机制、个性化管理内容和开放化管理环境三个方面来实现校本管理者角色的范式转变;提出了在进行管理者角色的范式转变时需要注意管理者的素质、具体国情和管理的有效性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缺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简单移植普通教育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没有自身特色,也没有实质性的特殊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作支撑。必须通过转换研究范式、研究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特殊学校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等途径走出理论研究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再谈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包括课程改革的目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以及课程改革必须注意的其他相关问题 ,如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课标准问题、特殊学生的创造力问题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余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经历了三次大的研究范式的转换,从最初为了确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而进行的"体系"研究范式,发展为后来的为了强调高等教育学实践功效而从事的"实效"研究范式,再之后为了寻找教育活动终极目的而开展"文化"研究范式,这些都展示了高等教育研究进展的脉络.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研究为应对网络化生存和构建有效行动主体而出现了向"个性"范式转化的迹象.这客观地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国际化趋势,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师资开放式培养的专业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对特殊教育专业内涵的界定和对特教教师专业特质的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特殊教育专业化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通过分析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亟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教育质量,对如何构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开放式培养的专业化课程体系,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美国纽约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由此得到一些结论.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有效对接、考核的主体单一、考核内容与标准不尽合理等问题。以证代考建立技能考核与证书对接制度,建立完善的课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社会、学院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体系,能力本位,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是该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建构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课程研究内容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转换;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由"现代主义"让位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因"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渐次涵盖了"科学研究";课程研究的文化语境由"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多元开放";课程研究的场域由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开放的"田野";课程研究的主体已由旁观的"族外人"转变为直接参与的"族内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实践需求的问题。在全面分析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师资的需求、特殊教育师资来源多元化的现实以及特殊教育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建议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以培养发展障碍儿童师资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机构自身建设,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