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在金本《水浒》中,金圣叹通过对《忠义水浒传》的删改评点,使武松高大的英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活跃在人们心中。“仁”是武松的思想基础,“义”是武松的思想核心。他既平凡又神奇,神奇中见平凡,平凡中显神奇。金圣叹以武松的言行和斗争精神为自己出了一肚子怨气,从感情深处与武松发生强烈共鸣。他评武松,实为以此评论自己,抒发个人的爱憎感情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就是宣扬忠义精神,也是《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部分。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  相似文献   

3.
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集中描绘了鲁智深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水浒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色,即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法从行动中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并以各种描写来衬托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宋江、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从江州相识到魂聚蓼儿洼,一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他们的相聚以"义"为基础,表面上情分最重,但内部却充斥着尖锐的矛盾,李逵最后也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两位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不仅与二人的出身、文化教养、思想追求及悲剧性格有关,且与时代观念及作者情感倾向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宋江是一个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被现实扭曲、对皇权抱有极大幻想的文学形象。“忠义观”是其外在表现,核心是儒家“三纲五常”演化出来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之谬论。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所展现的魅力不仅是来自不同阶层的英雄好汉各个身怀绝技,更体现了古人所希冀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侠肝义胆的胸怀。作品中无论是英雄个人闯荡江湖的行径,还是众好汉啸聚的造反,无论是日常的吃喝还是血与火的拼杀,无论是对人对物的姿态还是自我的风采,无不显现了中国文化中民间"侠义"精神的内涵和美感。  相似文献   

7.
紫棘 《阅读》2008,(7):54-55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在写作“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时,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一连几天,他琢磨着武松打虎的神态、动作。  相似文献   

8.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反映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经济的繁荣和风俗习尚,并展示了市民阶层包括梁山好汉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而且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一直受到市民与文人的道德意识、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规范,其忠义思想也是市民文化与文人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读《绿野仙踪》,时时能感受到《水浒传》的影子,尤其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技法等方面。《绿野仙踪》某些故事情节与《水浒传》"行文一法";亦塑造了诸如与鲁智深、李逵、"四大淫妇"等肖似的特色人物若干;并模仿运用《水浒传》之"犯中求避"、角色引入、故事衔接等叙事技法。《绿野仙踪》多方面承衍《水浒传》创作手法,深得水浒壶奥。  相似文献   

11.
《忠义水浒传》征辽部分得失论汤国梁,周洪喜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百回本《水许传》、是根据容与堂刻本标点排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忠义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征辽部分,是从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到八十九回“宿太尉颁恩降诏”辽国归降纳市称...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同时,他也是小说中与佛教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的人物.沙博理在翻译《水浒传》时,生动再现了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其中对人物个性化语言、动作以及鲁智深涉及的文化专有项的准确翻译是保证译文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酒楼、酒库、阁儿、座头、绰酒座儿等酒文化,并不是作者向壁虚造,而是宋元时期酒文化的生动体现,是宋元时期人们宴饮场所等世俗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择主而事为社会动荡时期普遍的人才流动现象,《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大量描写。根据主体能动性的差别,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择主而事现象可分为3类:一、静待择主;二、主动择主;三、被迫易主。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学权威地位的衰落,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外部条件;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水浒》的伟大处,在于写出了中国历史至宋朝末年,社会上层已失了过去曾有的那种豪侠正气,结果弄得无法无天,国不成国,而社会下层江湖英雄“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结果也都化为悲剧。梁山英雄既有继承先前豪侠正气又有区别后来帮会特性之处,还不是明清以来人数越来越多的流氓无产者的代表。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农民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性格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中妇女形象虽屈指可数,篇幅不多,但她们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些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的衬托,梁山的英雄们将失色不少。虽然这些妇女形象不是作者要着力描写的,但她们的存在对于整部小说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是早有共识的,但是清代的评点家对此都语焉不详.鉴于此,文章从首尾结构、人物设计和特殊情节叙述三个方面探讨《水浒传》对《儒林外史》叙事的影响.而结合《水浒传》在清代流传情况及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金本《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更为具体直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者"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也较复杂。弄清某些专著中的"者"字的用法,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古文阅读都非常有价值。本文列举了当前《古代汉语》教材对"者"的词类划分的不同观点,并对《孟子》一书中的"者"字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探究,认为"者"在《孟子》中主要可以用作特殊的指示代词,也可以用作语助词和语气词。  相似文献   

20.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