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交流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内需和相互吸引,从根本上讲,文学外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受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学外译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传递的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及其满足译入语文化内需的能力。要在兼顾译入语文化内需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就要对文学译介内容、译介策略和译介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中国文学真正转化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张晓玲 《海外英语》2014,(13):157-15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文学自译活动在西方翻译史上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双语作家如贝克特、纳博科夫、泰戈尔等自译者,其自译作品也因其特殊性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学界对于自译现象的关注日益提升,西方翻译界在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该文重在回顾西方翻译史上的文学自译研究,以及介绍两本有关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专著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与Self-Translation:Brokering originality in hybrid。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的翻译问题主要表现在译意与译味的二元对立以及文学不可译两个方面,他站在知识论的立场上选择了译意,抛弃了译味,结果把文学翻译推向了死胡同。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摆脱知识论对文学翻译的限制,运用境界论的思想实现从译意到译味的层级超越,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构翻译语境与创造新的表达方法突破文学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4.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文学的域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文学外译领域的蛮荒之地。由于没有文字,裕固族文学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民间文学为其核心。裕固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文学翻译策略,"深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以"深译"理论为框架,结合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典型译例,从哲学、译学和伦理三个维度探讨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相似文献   

7.
文学复译的必要性一直是国内学界的争议话题。本研究从场域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复译的三个循环结构,分析了文学复译的内在逻辑。论文指出,复译是产生于某个特定场域中的原本,以不同的译本形式在不同时空场域中反复地出场,复译是特定场域中译者合理性的翻译行为,是原著以差异化的形式存在的方式。文学复译的三个循环决定了复译的必要性、译本的存在方式以及复译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以及对译本中众多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话题之一。为探究变译理论视域下民族文学的外译传播表现,以《格萨尔王》葛浩文英译为例,借鉴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创制变译传播研究范式,对《格萨尔王》英译传播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格萨尔王》英译是一次成功的变译传播实践,其注重的读者需求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受众期待一致。变译传播作为全译传播的补充,对民族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等值与等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学翻译的难译性与可译性,并通过译例阐明了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生命力的体现与表达是翻译艺术再创作的重中之重。旨在指导译者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在翻译中活化语言,活化文学,从而把文学翻译发展为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