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党报成就性报道往往令读者感觉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关键是这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黑龙江日报》从2007年11月5日起在一版推出的《落实十七大精神、关爱民生》大型专栏报道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汪洁  张旭泉 《青年记者》2012,(30):31-32
《中国网事》是新华社浙江分社在2010年开办的以网络热点话题为报道对象、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发布的新闻栏目。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是其在新浪网上开通的微博。微博第一时间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发布《中国网事》栏目和其他针对网络热点话题的信息。8月底至9月初该微博通  相似文献   

3.
万小广 《青年记者》2012,(18):28-29
时政报道是媒体的必争之地和战略制高点.在网络时代,包括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也发生在时政报道领域.如何面对网络时代新的舆论生态,进行时政报道的创新与转型?本文以新华社2010年创立的《中国网事》栏目为例,介绍该栏目在时政报道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并探讨传统媒体时政报道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不少编辑记把主旋律报道看作“命题作”,认为那是政治任务,只要应付应付,不出差错就行。而事实上,做好主旋律报道,是媒体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并赢得主流话语地位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只要用心经营,主旋律报道同样可以写出“独家报道”,同样可以鲜活生动,同样可以成为吸引读眼球的亮点,为媒体赢得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石峡 《青年记者》2003,(10):12-13
“喂,松竹梅餐厅吗?我是《北京晨报》办公室,订一个……对,那谢谢了。”一个晴朗的午后,北京晨报社办公室,秘书小张招待我坐下后,忙不迭地拿起了电话。“订餐怎么弄得像接头暗号?还挺心有灵犀的,不说吃什么,人家就知道了?”我暗自嘀咕。小张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何总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中午人还在外办事,就打来电话订餐,而对楼下餐厅的鳗鱼饭套餐更是百吃不厌”。原来如此。早就听说何宁总编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还没有见面我就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6.
重大主题报道宣传是党报的职责,也是党报的优势。然而,如果只是将其视为一般的宣传任务,而以老面孔示人,没有激发读者的"悦"读欲望,将无法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记者常常认为,会议采访是最枯燥无聊的,不是充满官腔,就是高深的理论,总是让人昏昏欲睡。其实,一个高质量的会议采访,其难度甚至不亚于一个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8.
金鸣 《新闻前哨》2003,(10):21-21
市州报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办成一张领导满意、群众欢迎、读者喜爱的地方党报,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一句话:贴近,报纸才有生命力。 一、改进政务报道 增强新闻吸引力 市州党报要做到“三贴近”,必须首先改革政务报道,这样,腾出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黄金地  相似文献   

9.
不少地市党报虽然在成就性报道上投入了精兵强将,花费了很大精力,拿出重要的版面,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或是做了无用功,甚至给大众以“吹牛”的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一味地强调了成就性报道的“宏观”视角和“大跨度”,而缺失了新闻事实;读者看到的成就性报道,多的是材料味极重的总结性叙述,  相似文献   

10.
吴应国 《新闻窗》2005,(3):32-33
3月15日,当失散了25年的陈万红与自己亲生母亲黄春英通上了电话的那一刻,母亲黄春英哭了。黄春英流着眼泪对记者说,感谢《贵阳晚报》,是报社给她找到了失散25年的女儿陈万红。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度报道是党报的优势所在。作为深度报道形态之一的典型人物报道,承载着弘扬主流价值、树立精神标杆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环境、对象、渠道、方式的深刻变化,地市级党报记者亟需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从理念认知、思维方式、内容形式等方面,继承发扬典型人物报道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融合发展、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12.
耿闻从中国旅游报社打来电话,约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集《直面浪潮一个旅游记者的亲历》做个序。20多年来他一直在旅游行业里采访报道,成果不小。最近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辑出版他的新闻作品集,自然是他多年勤勉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陈媛媛 《记者摇篮》2005,(3):49-49,3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向永东 《新闻窗》2005,(6):11-12
成就报道在党报报道中屡见不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总是习惯于用总结式的“老面孔”,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普遍存在“旧闻多”、“数据多”等现象。成就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常报常新?如何挖掘成就报道的“创新点”,寻找成就报道改革的突破口?我们一直在尝试。  相似文献   

16.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贯穿于媒体日常报道中。多少年来,媒体虽对如何做好成就报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报道程式化,落入俗套;工作性强,面孔生硬;就事论事,缺乏深度等文章仍时常见于报端,导致读者不爱看、不认可的现象多有发生。如何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党的喉舌,党报理所当然地要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成就报道,包括阶段性成果、全局性成果等,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报贯穿于始终的。在当今报业竞争激烈、报纸日益强调新闻性的情况下,党报对成就报道的报道方式也逐步采取遵循新闻规律的做法,力争使党委政府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通过可亲可近的形式而为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恩施日报社开展的记者到一线活动.组织33名记到30多个点采访,浓墨重彩地推出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受到读者好评。此次推出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记者不辞劳苦走基层的务实作风,还看到了《大桥横空添美景》、《风情小镇浮眼前》、《越转越火“地盘子”》、《高山明珠惹人爱》、《昔日坡地变良田》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不可能一辈子只写像豆腐块那样大的稿件。报道做深入了,就得做分析和判断,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专家,但是专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优秀的记者应该根据深入的,多角度的采访去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跟着专家走。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是一段充满了盛事、喜事的激情岁月。从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建国50周年,到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纪念建党80周年,再到喜迎党的十六大,这些重大的历史时刻或事件,一次次地为新闻传媒提供着丰富的新闻报道资源,也搭起了展示媒体采编实力的舞台,但同时也对媒体特别是对承担着成就报道重头任务的各级党报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如何在密度如此之大、头绪如此繁多的成就报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何在新的媒体竞争形势下增强成就报道的时代性、可读性、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