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却颇多争议,其形象也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战国作为孔子形象变化的最初阶段,再者诸子典籍对孔子的描述也十分丰富,因此,从战国诸子典籍这一视角可以一窥孔子形象的最初变化,对当时的学派纷争也可以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通观战国诸子典籍,其中既有对《论语》中孔子本然形象的继承,也有针对孔子形象所进行的变异,而后者则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总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利益的需要,来重新阐述孔子的思想,勾勒孔子的形象。本文试图从历史典籍中进行梳理,还原一个作为"人"的孔子真面目。历史典籍中的孔子形象,犹如一幅素描画像,虽着墨不多,却极尽神韵,真实而鲜活。  相似文献   

3.
《教务杂志》通过刊载大量儒学研究论文及儒学典籍的英译文,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连载于《教务杂志》的赫真信英译《孔子家语》系英语世界最早的英译文,通过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以及显性化译文等翻译策略凸显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典型、博学多才的智者以及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不仅对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建构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西方世界读者认知中国早期社会文化历史图景提供了资源和例证。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发展和传播,在战国末期成为"显学",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孔子成为全民的圣人,儒家典籍也成为历代的经典.然而,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孔子及其典籍开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但其民主性的精华部分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学习的,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已初步形成了体系。数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的应用。孔子年轻时认真地学习并掌握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他还将数学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重要典籍———《论语》,包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深刻的数学思想。认真挖掘整理这笔历史遗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问题历代备受世人关注.历史地看,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人们见仁见智,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丰富多样,但也不乏有对孔子形象的随意建构甚至歪曲.为拨乱反正,寻获孔子原初形象,可诉诸文本,立足《论语》语境,探究孔门弟子眼中孔子师者形象的共同记忆,进而勾勒出孔子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乐天安命与义以为上的师者气象,以及学以成仁与学优则仕的师者情怀.凭实而论,回到《论语》原初的直观语境,把握孔门弟子的集体画像,揆诸不同时代人们建构意义到亲炙弟子认知意义上的师者形象,这不失为揭櫫历代孔子形象衍化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中,孔子形象纷繁多变。究其成因,一是道家学派借重孔子的名望扩大本学派的影响;二是儒道两家理论上既相冲突又相融通的特征使然;三是历史原生态的孔子的思想、性格为多面性的形象改造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孔子在《论语》中对"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论述,参照《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关于管仲的一些事迹,从而考论孔子论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之器小哉"的依据之所在,从而让人们看到孔子心中一个完整的管仲形象——"器小"的仁者。  相似文献   

11.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载"孔子适郑"一段,有"郑人"对孔子"形状"的描述,用尧、皋陶、子产、禹作类比。在典籍对于孔子体貌的种种说法中是较早的一种,描述方式也很奇特。对于这则材料,至今尚无专门、详细的研究。依据传世文献和古文字材料,对这四句话详加考辨,可知这些描述都是附会自某些与孔子有关的信息,而将这些信息与传说中尧、禹等人的体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是对孔子形象的神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孔子的圣而不遇给出一个神秘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自汉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整理并最终编订成书的。但是在先秦典籍和《诗经》文本中,均找不到孔子编订《国风》的证据:先秦典籍中未见孔子编订《国风》的记载,《国风》篇章未必经过孔子编选,《国风》的目录未必经过孔子编订,《国风》不大可能经过孔子的辑佚;却可以发现孔子编订过《雅》、《颂》的痕迹。后世对《国风》的编辑疑问很多,都是因为它未必经过孔子编订之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后羿的形象比较丰富。有历史语境中的后羿,也有神话语境中的后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神话中的后羿是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演化而来,从后羿形象之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神话化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整理古代文献典籍时有明确的编辑意图,有精湛的编辑体例,孔子的活动属于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孔子生前宣扬儒学,多所厄难:先后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有陈蔡之隘.<庄子>借孔子之厄,塑造了作为悖道者、学道者和传道者的三种孔子形象.这些形象以原始庄学为出发点,以历史的孔子为逻辑依据,以虚构为基本手段,传达出庄子和庄子后学对孔子的批判、利用和尊重等多重意味.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整理古代献典籍时有明确的编辑意图,有精湛的编辑体例,孔子的活动属于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礼记·哀公问》篇首,"哀公问礼于孔子"时,后者自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小人"作为孔子自称,在其他典籍中极少出现。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结合文本与其他典籍,疏解"小人"在此处的意蕴,兼论《礼记·哀公问》"哀公问礼于孔子"中"君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门人或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涵盖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运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通过科举制度成了核心文化,以至儒家典籍经学化,成了圣典。至今人们对儒家文化仍有诸多争议。为此,在废除科举百年之祭时,我们听听孔子研究专家杨朝明教授对在儒家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孔子文化的解析,可能对我们思考当下文化会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单分析《史记》中的孔子形象塑造,并通过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比较来透视孔子形象偏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