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慧芳 《成才之路》2014,(14):82-82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形成有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老方法、老模式,体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一、在质疑中发展求异思维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是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把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出来,以使求异潜能得以发挥。探究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此,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确立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语言交际功能,激励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此,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确立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语言交际功能,激励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晓芹 《考试周刊》2011,(73):190-190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思维潜能的培养.这对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组织他们积极探究学习;善于设计目标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自学潜能;善于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优化教学方法,开发思维潜能谈几点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充分、健康、自由的发展。同时,要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理念上要更新1.从获取知识的方法上着手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师要激发诱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切实地关系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小学语文作为一种极富情感,而又充满个性的基础学科,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得以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但是现如今,许多教学课堂中仍然摆脱不掉传统教学的模式,只一味地强调"以读为本",即重视"读",而忽略了创造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意识,培养学习习惯,使之体验数学之美,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迸发出自主学习的潜能。一、培养数学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思维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0):110-11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保证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本文以挖掘学生的愿学潜能为目的,从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学习习惯等方面,介绍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1.
李桦 《地理教育》2013,(Z1):40-41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转变地理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主体发展转变学生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承认个体差异,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教师要将先进的讲课模式与实际教学相联合,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发学生潜能。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数学无处不在。它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数据问题,是科技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科,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起独特作用。教学要适当从固有的思维中跳跃出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去教学生"打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教学之根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呢?笔者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也一直积极探究数学教学之法。记得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  相似文献   

14.
正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发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学生灵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重要。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培养好奇心,鼓励创造已成了当下教育的呼唤。而课堂是我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而要使潜能变成能力关键在于能否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问题意识由不知到知 ,需要问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需要问 ;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 ,亦需要问。问是认识深化的阶梯 ,是创新的前提。通过问 ,才能推进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 ,积极地思考解决…  相似文献   

16.
<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重要。一、以兴趣为动力,挖掘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才会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在音乐  相似文献   

17.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鼓励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启发联想,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使英语课堂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重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培养的是思维能力,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训练四项基本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英语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正>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变化,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这是大家的共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具体要求。专家呼吁: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一、再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阅读过程中,再造想象占据突出的地位。读者正是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学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地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