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形象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变化,变化原因以及对中国提出的构建美好国家形象的策略。经探究,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经历了边缘化,负面化到理性化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这些变化源自于美国主流媒体对于新闻客观主义的回归以及中国的日趋开放和自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双标、隐喻、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重构新闻"真实"、抹黑中国形象,涉华报道总体呈现出"病毒武器化、疫情政治化、地域污名化、中国妖魔化"的倾向,这背后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语言社区中"他者"的认知偏见、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甩锅中国以操控民意的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生态环境议题日渐成为世界大国之间利益博弈与权力争夺的新兴领域,因此探究美国媒体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建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如何被“他者”塑造?呈现何种话语特征与意义?通过将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评论类型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法,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生态环境形象进行总结探索后可以发现,“他塑”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具有三重面向:负面的生态环境污染形象、积极的生态环境发展形象以及高度政治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形象。美国主流媒体借助标题分类、互文引用、指称应用等一系列策略手法,制造冲突与对立,以此构建中国生态环境形象“他者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甄真 《考试周刊》2011,(56):39-42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胡兵  梁文 《海外英语》2011,(10):384-385,387
该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02年和2007年《今日美国》上有关姚明的报道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从而分析出这家报纸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姚明议题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形象。  相似文献   

8.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刘芹 《高中生》2011,(21):14-15
2011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和美国主流媒体。在这部不足60秒的片子里,数十位中国人先后登场,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形象。有媒体将这些人进行了归类,如"让世界激动的中国人""美丽时尚的中国人""让世界沉醉的中国人"等。本期将展示其中部分人物的风采,希望能为考生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比较2015—2020年间中国、美国、印度及斯里兰卡四国媒体对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口项目的相关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特点。经分析发现,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印度两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援建形象较消极。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建形象的污名化行为,中国要提升在国际对外援助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领导者,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形象。对中美主流公众媒体有关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报道分析发现:我国媒体较多关注校长在大学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美国媒体则注重对校长个人职业发展的批判性探讨。美国大学校长首席执行官形象明显,我国大学校长则科学家形象突出;美国大学校长呈现筹资者形象,我国大学校长则表现为行政官员形象。公众期待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公众媒体应在大学校长公众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中的职业教育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透视国家层面在不同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官方媒体话语中的形象。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整体形象良好。职业教育在报道中经常和发达经济体和地区一起出现,良好的地域形象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媒体形象。职业教育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人民日报》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措施和发展方向,其发展形象也逐渐由笼统抽象变得明确具体。媒体在职业教育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是形成职业教育形象社会认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尧在古本《纪年》中的形象是:治外失道、治内失和、治中失德,与其尽善尽美的主流形象大相径庭;并进而探究其《纪年》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媒介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这一重大命题出发,选取其中的一个截面为着眼点,分析本国成员在国外媒体中对自我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以及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可以探寻有效的国家形象传播方式的意义,以及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8篇疫情相关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两国媒体的立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描述中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与措施,语言较为客观、中性;美国媒体则通过语言策略,着力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政府失误,丑化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美国即将来临的大选都是影响疫情新闻所用话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闻传播的全过程.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探究内蒙古四家地市级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现状,发现内蒙古地市级主流媒体主要以政治和文化为主题,在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传递时政信息、促进文化认同及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等方面.本文根据媒体功能定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