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尝试从关键词的角度,旨在探讨自传文学的概念、范围、属性及其文类规范和审美特性,着重剖析了自传、自传与传记、自传与自传小说的区分以及自传记忆和忏悔等关键词,以期促进当代自传诗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品,而“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该文试图从传记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中表现出的自传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述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获得的文本接受效果,阐明了自传性写作对该文本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此来探索自传性之于现阶段女性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的现代派诗人选择了一条面对私人隐秘心灵的个人抒情的发展道路。透过诗人们的创作和诗论主张,从内容到形式可以看出现代派诗人的个人抒情在诗歌审美建构方面呈现出的三个特点:主体抒情的自传性;独白与“虚置性对话”中无所不在的“我”;散文语式下的私语。同时,还存在部分诗人由于过分沉湎于个人抒情而使自己的创作缺乏审美距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中国自传文学勃兴和初步繁荣。这与一批大力提倡、鼓吹、评介自传文学的文化人密不可分,与一批热心刊发和出版自传作品的编辑、出版家密不可分,也与一批积极从事自传译介的翻译家密不可分。他们可以谓之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相对于自传者的自传冲动和创作努力,他们是中国现代自传繁荣的重要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网游武侠是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在数码时代的新兴存在方式,作为科技、商业、文学、民间传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突出地体现了文化特征上的混杂性;作为一种综合使用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兼具娱乐、教化与审美等多种功能的新兴文化形式,它的兼容性挑战了现代的艺术分类原则以及建立在狭义“文学”基础上的现代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贵族化倾向,是现代文学思潮演进中的重要问题。所谓文学的贵族化倾向,也就是文学的审美化倾向。“纯正”性、“人性”、创造性和纠偏性是其基本原则。贵族化是提升文学的审美价值、进行艺术探索的强大动力。非主潮地位、自身理论的偏颇以及过多的政治化色彩,是其受冷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手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缺失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而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别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因为“否定的物质性”的存在而使其意义走向“消解”。作家消解了传统文学意义上文学精神,文学已没有其固有观念的审美品性和意义价值。文学在转变,主要体现在意义的变化;文学批评应是诗学与社会学相互转换和综合的新的话语批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和美国的《邓肯自传》为例,扼要考察了西方自传文学的重要品质;以胡适的《四十自述》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为例,阐释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应有的品质,并分析了当下中国“明星自传热”的现状及成因。  相似文献   

11.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杨辉 《现代语文》2007,(7):91-93
“审美意识形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的重要议题,其中钱中文的《文学发展论》、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及王元骧的《文学原理》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共同论证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给予了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情感特质以充分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其情感因素,是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核。  相似文献   

13.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老哲学以其深刻的偏激性参与了中国文学形成与发展,他的“大音希声”、“玄之又玄”、“道法自然”、“绝圣弃智”等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使其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学领域得以驰骋融汇,铸成中国文学独具的风范。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框架,还打破了通常的四大体裁的文孝分类,提出了“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的分类,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个诗学范畴,“兴象”是由殷瑶首次提出来的。唐代以来,“兴象”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文学象征意象相比,“兴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因更能展现整体浑沦性的审美体验、更易诱发和拓展意境、更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受到中国诗人和文论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考察,从一个侧面对长期困扰文学的审美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左翼文学无论从理论到创作都陷入到了权力话语的漩涡当中,成为功利性较强的文学宣传;但是同时也注意到它并不是完全不具备审美性,只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它所主张的崇高、悲壮的审美原则被无限地放大以致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并对近来所提出的从宣传学的角度来考查左翼文学的做法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9.
“民族——人民文学”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葛兰西提倡把全民族文学统一的基点放在人民之上,形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人民的文学,反对对人民漠不关心的文学倾向。“民族——人民文学”既不是毫无审美可言的政治说教,也不是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它是审美性和思想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文学批评和文学遗产继承上都应注意文学的审美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