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贺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生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贺及其诗歌以东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诗性智慧,运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诗化语言,围绕人、鬼、仙三种生命不同的状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尘世、鬼域、天国的建构来完成特定的时空转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生命哲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极具个性的回答。只有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抓住李贺对人类生命之功名、享乐、苦难、爱情、死亡、永恒等种种问题的追问这一关键,才能揭示出李贺诗歌内在的哲学意蕴和精神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研究》是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李军教授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终期成果。李军教授对李贺诗歌潜心研究,先后在《江淮论坛》、《学术论坛》、《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论30多篇。其中,《生命的沉思与悲歌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李贺诗歌创作心态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多秾丽瑰奇的风格和阴郁惨淡的诗境。后人更是将他看作“鬼才”。其实,李贺诗歌在总体内容上有贯穿一致的生命意识,也可看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热忱。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迟暮的惋惜及对死亡的通脱。这些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又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5.
"鬼才"李贺的诗歌中充斥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彰显,使得其诗歌成为唐代诗文中最有个性特点的创作。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对群体生命生存的关注,这些在其功名诗、神鬼诗、爱情诗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大银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111-113,123
中唐诗人李贺,其诗歌中浸透着强烈的生命价值意识,此乃是其诗歌中明亮高亢的一面,而这一点向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试图通过对李贺诗歌中马诗、剑诗、竹诗及英雄诗的解读来分析之.  相似文献   

8.
黎简的诗歌反映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文章从其自身的病与贫、亲友亡故、李贺的影响及本人性格等方面分析了导致其生命悲剧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唐李贺冷艳奇诡诗风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同时也给后来人带来解析上的困难.该文试图从时代风气、唐诗发展规律以及李贺自我生命意识等方面进行探析,来打开正确解析李贺诗歌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10.
李贺描写的有关女性的诗歌作品占其创作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关于此类诗歌有不少的论著,笔者通读其诗集发现他有关现实女性的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思与其他描写女性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李贺描写的现实女性诗歌仔细解读,分别从政治生命、爱之寄托、生命倏忽的体验等三个角度来探讨此类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幽深情思,以期通过此类诗歌的探析对整体上把握李贺诗歌的意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已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聚焦李贺诗歌,阐释其诗作中的美。从李贺生平与社会背景切入,探讨诗作形成的个体与社会因素,进而从色彩、鬼神、生命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诗作的"冷艳之美""诡谲之美"与"悲慨之美"。  相似文献   

14.
诗鬼李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而卒时仅27岁.这样一位年轻的天才诗人,其诗歌却每每涉及对生命倏忽、人寿短促的感叹,这与他所处年龄应有的心态相差很大.李贺这种感叹的抒发方式与他人不同,表现在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天界(自然)的运动变化,接下来写人事,两相对比来衬托人间生命短促.究其原因,这与他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李贺,是诗史上一位奇特的“鬼才”。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其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细读李贺生平不难发现,李贺生在一个极富悲剧意味的时代,其个人有着极具悲剧色彩的性格,又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剧性厄运,最后以27岁的天亡为生命划上了个悲剧性的句号。“如果说科学的世界是人类理性的世界.那么艺术的世界就是人类情感的世界、体验的世界。^[1]”李贺短暂的一生,一直在体验生命的悲苦,其诗歌中也便有了悲苦的底蕴,可以说,社会、自身性格、人生际遇等构成了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李贺一生只活了二十七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七年中,李贺也很少品尝到同龄人所常有的无忧无虑的生命快乐。相反,“年命之短”、“人生有尽”的死亡焦虑却常常困扰着他,使他终生不得安宁。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焦虑产生的因素及外在表现作一番探讨。一、死亡焦虑的产生因素焦虑是人们心理上对危险状况有所预料的一种反应。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李贺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由他身体和个性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从史书的记载及李贺诗歌的自我描述中可以知道,李贺自小就体弱多病,气血两亏。他是在母亲的悉心照…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勤奋刻苦,创作出大量光芒四射的诗篇。他的诗歌大都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但是,由于他生命短暂,使他不可能对社会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大多比较单薄。而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的唐代,李贺之所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主要在于他继承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张斌 《现代语文》2006,(3):51-52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所以自死窥生、就死论生更能洞察生命的蕴奥,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郭沫若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愿望。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寻死》、《夜哭》、《死的诱惑》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意象被反复吟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作家对生命蕴奥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本拟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与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对死亡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及其化蕴涵。  相似文献   

19.
血与玉是李贺诗歌中频繁出现两个意象。作为两个原型性象征,它们源于上古文化中以祈祷祭祀为特征的古老宗教活动。李贺诗章中的血与玉是诗人在悲剧生命意识下对自己心之死的祭奠。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歌不仅受到杜甫诗中咏鬼、写鬼魂等诡奇诗作的深刻影响,而且在章法、结构以及诗歌语言的锤炼上也向杜甫诗歌学习、借鉴,其间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李贺对杜甫诗虽多继承、仿效、借鉴,但更多变革、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