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诗风指的是建安诗歌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谢又清发”。在我国文学史上,通常是用“建安风骨’加以概括的。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这是在赞扬阮籍。但是人们在解释“建安风骨”的涵意与来源的时候,却常常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说法:“置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自献帝播迁,文学蓬精;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3.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特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第一次提出“风骨”后,“风骨”便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运用。钟峰对建安文学的…  相似文献   

4.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代文学特征的集中概括。由于建安文学产生于动乱流离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有些研究者便认为:“建安风骨,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提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才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建安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世积乱离、满目疮痍,却决不是一个颓唐、小巧的社会,也不乏精力弥满的作家。建安时代许多作品呈现了“力之美”的风貌,建安文学可以说是“力”的文学。刘勰大约是以“力”论文的第一人,也是以“力”许建安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力柔于建安”。钟嵘也指出:“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至陈子昂则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出要复“汉、魏风骨”,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从此,建安文学便与“建安风骨”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建安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只是有“力”这一个特点,但有“力”无疑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点,“建安风骨”为后来历代论家所  相似文献   

6.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王许林、徐林英二同志的大作《‘建安风骨’的再认识》,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该文就靠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风格的关系和“建安风骨”内涵的主要所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建安风骨”,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曹操军旅生涯对其诗文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军旅生活成为直接的抒写对象,开启了后世军旅文学的先声。二是军旅生活激发了作家的豪情壮志,促进了建安主流诗风和建安风骨的形成。三是影响了曹操和建安文人质朴的诗风和尚武的个性。曹操严明军纪的军事思想直接影响了其散文清峻的风格,其军事思想中"任自然势"、不拘常规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其文章的通脱风格和建安的通脱士风。  相似文献   

9.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略谈“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建安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别是诗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是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于“风骨”解说,尽管有多种多样,究其实质,不外乎指的是诗文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建安风骨”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在内容上,反映了建安时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寄予了对现实的强烈的关注,表现了文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改变现实的愿望。这是“建安风骨”的精髓所在。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正如曹操在《军谯令》中所述:“旧土人民…  相似文献   

11.
<正>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总结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学在唐代受到普遍推祟,并传播海外。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集中在“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唐诗创作也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慷慨磊落、使气命诗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建安文学文本中那种厚重的生命力感,激发了同样慷慨豪迈的盛唐诗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15.
建安作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大力发展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有血有泪、慷慨悲凉的优秀诗篇;以其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悲壮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本文拟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作一宏观考察,从建安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精神的角度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试图再现建安文学发展的部分风貌。  相似文献   

17.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者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文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时有不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作品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  相似文献   

18.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9.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与文学的优美性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建安时期所涌现的大量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他们作品的魅力,对后世的诗词、做人的修养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文章的表现与人物形象上的分析,论述《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建安风骨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必然原因,对其中作品与人物形象与文学作品的相通之处做了初步的解释。以期读者能对《红楼梦》与建安风骨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