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与“辞”,都读作ci,在许多合成词里,表示语言、语句、言词等意思时,基本上是相通的,如:词典、辞典,词赋、辞赋,词藻、辞藻,词章、辞章,词令、辞令,言词、言辞,陈词、陈辞,祝酒词、祝酒辞,演讲词、演讲辞,等等。但也稍有区别:词,通俗些,口语化,如欢迎词、告别词、创刊词、发刊词、唱词、歌词等;  相似文献   

2.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4.
"词"有四个义项:①"词"的本意是指摹绘物体形状或发声语气的字,后泛指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②说话、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③一种长短句押韵的文体。④有些地方通"辞"。如"辞赋""辞典"。"辞"有七个义项。①告别。如告辞、辞行。②辞职。③辞退。如:他被经理辞退了。④躲避、推托。如:推辞、  相似文献   

5.
一、相同之处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6.
词和辞都是读作ci的同音字。这两个字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例如贺辞可写成贺词,开幕词可写成开幕辞,词令可写成辞令,词典可写成辞典等等。但在某些地方,两者却有不同之处不能通用。例如宋  相似文献   

7.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8.
“词”与“辞”辨析刘金山词和辞是同音异形容易混淆的两个字。词,从言,司声,形声字。本指有声有义的词语,现常用为:①语言,如演说词,义正词严;②一种韵文,又称长短句,如宋词、词人;③在句子里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如名词、动词。辞,简化字,本是诉讼...  相似文献   

9.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歌辞之词"是叶嘉莹词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大多是作者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然后交由歌女去演唱。这种词多写美女与爱情,一般不会抒发作者显意识层面的情志,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却容易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尽管叶嘉莹详尽分析了歌辞之词独特风格的成因,但却没有对"歌辞之词"作出严格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导致这一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最具抒情性和音乐性的文学样式,其抒情性和音乐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复辞格——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且长期以来被语言学家所反对。复辞格以语言单位划分,可分为词语复辞、短语复辞和句子复辞。以是否连续划分,可分为连续复辞、间接复辞、顶真复辞。复辞在叙事中能鲜明突出作者所要强调的某件事情;在抒情中能增强某种感情的表达;在写景中能进行艺术渲染。使画面更加鲜明,气氛更加浓烈。一首词中复辞的成分越多,某种情感的强调就越突出,音乐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2.
在言词的意义上,“词”和“辞”有同义关系,于是经常发生两字混用的情况.拿双音合成词来说,并列结构的如“言辞、文辞、辞章、辞  相似文献   

13.
“苏辛词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辛词派”之说,代有称述。宋·潘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刘辰翁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几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潘、刘二人都指出苏、辛一脉相承,他们在词中言志抒怀,所作自别于“清切婉丽”的婉约词,而体现出向诗文靠拢的倾向。金源词人元好问也以为辛弃疾上承苏轼,他说:“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稼轩。”明清两代以“苏辛”为词派之说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张银升我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词六百多首,酣畅淋漓地抒发他的抗金之志及其披投闲置散、老不得申的愤感心情。他在词中多用典故,所以几百年来人们在称赞他“大声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南来刘克庄语)的同时,已不无遗憾地指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7.
“之”辨     
文言虚词“之”字有两个基本用法:一是用来指代,二是用来介接。从描写语法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两个词:前一个属于代词,这里不准备去讨论它;后一个大多插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把两部分组合起来。例如:  相似文献   

18.
向来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创立了所谓“豪放”词派。本文认为,被视为正宗“婉约”的东坡言情词也与他那些被誉为“豪放”的词一样,对传统词风进行了革新。这些词同样表现出东坡独特的个性,映照出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他不同凡俗的文化品格,因而具有崭新的美感风格。这些“雅化”了的婉约词对后代词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东坡那些“豪放”词。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的乐府倚曲不仅采用词体文学"由乐以制词"的创作手法,在声律运用上也颇具词体文学的特点,为其词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本文试论之.  相似文献   

20.
“以诗为词”。这是苏轼填词,变革词风的指导思想,历代评论家对它非议多于肯定。今天为学者们普遍赞扬,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广阔境界,特标新风,把词的创作,引上康庄大道,抵制了绮艳柔靡的习尚,建立了辉煌的业绩。这些论说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考察词史发展和苏轼词的实况,又会见到历史的情况极端复杂,对“以诗为词”有关的另外很多问题,不能作简单片面的论断,应该详加辨析,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份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