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沈条芬 《教育》2012,(33):48-49
《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品德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而情感有对品德教育活动增力效能。品德课堂要有效利用生活化教学情境,注重发挥情感在学生品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和良好品德为目标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认为自己是知识直接传授者的传统思想,变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下面笔者以《好好走路》为例谈谈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胡颖华 《教育》2014,(11):65-6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更要重视过程性目标.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大喜欢参与教学的活动过程,很少去提问、去参与.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中让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6.
鲜活的生活素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以教材为主,很少注重捕捉和运用生活素材,因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也因缺乏生活素材的注入而失去活力与动力。为此,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注重全方位捕捉生活素材,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为教学活动添彩。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把握,教学活动进行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A0):55-57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中学时期的数学教学标准中点名了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但是在以往讲学式的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围绕知识的内容进行讲解,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听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其个人的学习思维和意愿得不到展现。整个课堂中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致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默。所以,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课堂活动中的参与,设计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文章对中学时期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感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儿童是活泼生动的人,具有个体的能动性与独特性.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又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这其中就能出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行为,这些独特的言行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学生各不相同,生成也会千姿百态.有的生成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有些则毫无价值可言,甚至起着反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关注生成,学会激发、引领与调控课堂教学生成,关注其有价值的后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变得更灵动,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下一些《品德与生活》课堂看起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闹非凡,但课后学生却感觉如一阵风、教学内容如过眼烟云。这样的课无法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体验、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升华,也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反思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5.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渝,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然而,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却发现有些学校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要让学生在真切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使课堂的教学有效,教师首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回归生活;其次是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具开放性;第三是教师要能够巧妙的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课堂一个生命力;最后是教师要随时对教学前后进行反思.这样便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回归生活,创设开放而又有生命力的课堂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华军 《小学生》2013,(8):77-77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课标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较好地理解道德观点,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些探究。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20.
钟贺琳 《课外阅读》2011,(10):55-5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们都在积极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学的完成情况,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生领悟道理的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怎样通过教师的教,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更紧密,教学更有实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有效学习、参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和各种条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道德认识的提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