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传媒时代文学格局、文学生产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文学写作"欲望化"倾向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写作的"猎奇化"现象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的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面对着大众传媒急剧膨胀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产品其直接诉诸感官的形象性、平面性、娱乐性等特点,对以追求纯粹精神品位的文学形成了冲击。由此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文学而成了大众传媒产品积极的消费者和拥护者。大众传媒与文学是否真的是水火不相容?面对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对社会影响力的加剧,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在文学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且用自己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文学重构价值体系,表现出对大众传媒这一强势文化力量的趋附;以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表达了对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媒体批评是指由大众传媒主导、策划或参与展开的文学批评.它包括大众传媒刊发的文学报道和文学批评文章、大众传媒参与或主导制造的文学事件和文学活动等多个层面的意指.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切入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生态现状,剖析媒体批评兴盛的文化语境,并展望媒体批评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已迎来大众传媒时代,信息以音视频、图像等为主实施处理与传输,信息量骤增,且其存在的视觉冲击力将给公众审美与感受构成相应抨击。在此形势下,高职文学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次研究先对大众传媒与文学教育进行了阐述,而后对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际提出了完善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望以此为高职文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亚芹 《现代语文》2010,(4):130-132
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是当代审美文化生存的新语境,在此审美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而代表精英文化的文学嬗变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本文就从文学场的转型与裂变入手,探寻消费时代文学空间呈现的新特征,并针对此提出人文精神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在生活中对精神文明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大众传媒经历由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四个不同媒介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大众传媒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的加深对国民生活的渗透,俨然成为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伴随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自媒体将原本的纸质传媒格局完全打破,使文学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包容性更是造成了当代文字多种多样。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近代大众传媒,就不会有文学载体的改变,不会有文学传播描述的改变,这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大众传媒媒介的发展对文字的影响进行论述,着重于互联网媒介对文学影响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与文学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引起了文学消亡话题的重提。大众传媒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纯文学的不足,但同时,纯文学也对大众传媒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渗透,文学性的存在丰富了大众传媒的精神内涵。大众传媒与纯文学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中,文学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梳理大众传媒、教育和文学经典三者的关系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审视大众传媒在目前高校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对策:1.加强文学教师专业培训,重点提高其专业思想观念认识,强化经典意识,培养经典态度;2.结合教育目标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强化文学经典的地位;3.确立文学经典教学的人本性、文学性、当代性三大基本原则,构建文学经典教学模式;4.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培养,提高其传媒素养,不拘一格地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文学经典教学主动介入、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的出现是文学传媒方式的一次革命,文学从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方式转变为以"视听符号"为主的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符号革命"。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符号革命"背景下文学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嬗变。从宏观角度而言,文学的地位被边缘化,媒介的地位被中心化;从微观角度而言,传统文学生态系统中的作者、读者、作品、等构成要素也在发生嬗变,此外,编辑、出版商、销售商等与媒介相关的人员地位的凸显,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学生态平衡。因而,新的诗学——大众传媒诗学———的构建就成了摆在文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现代新闻、出版、教育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与当代西藏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是西藏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西藏现代传媒的发展对西藏当代文学生产方式、文学生态、文学观念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并因此导致西藏当代文学与传统的西藏文学之间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沿着文学媒介的技术演进轨迹,考察文学从孕育萌芽、生长繁荣,到出现转型直至发生新变的发展历史,明显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几次重大的传播技术革命,直接带来了文学表现媒介和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发展变化。在此意义上,一部文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学媒介演进史。充分认识文学发展的这一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可以为揭示当前文学研究范式由文化批评转向媒介批评的必然性和应然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汉奸文学、粉饰文学与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进步文学的对立存在。文艺界两种对立的力量通过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国内文艺学研究集中在"文学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受到重视"、"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趋于热烈"、"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进一步深化"、"文学理论教材改革引起注意"、"关于审美主义的社会批判的误区和消费社会的美学评价"、"文化研究向个案研究推进"等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2006年的文艺学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