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甚至创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而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高兹通过对"经济理性"的分析,提出了经济理性批判思想。对于高兹经济理性批判思想的解读,有利于让人们认识到偏重发展经济而忽视自然、道德和人的因素,必将导致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因而有利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道德理性、交往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是交往共同体在对话知识观的视域下对教师教育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手段的总和。其核心概念交往共同体、交往理性和对话学习基本上反映了交往理性教师教育的内涵。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具有主体间性、对话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对工具理性教师教育范式危机的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前提和核心概念。文章首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了梳理,肯定这一假设的理论意义,深入地阐述了它的五个维度,在剖析了这一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对经济理论建设的有益启示,以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类的理性有限及组织决策依赖于决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组织决策也有其理性限制,要求完全理性的决策是不现实的。本文基于“有限理性”组织决策理论,结合大学组织特征,分析了大学组织决策中有限理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大学教师参与组织决策的修正建立。  相似文献   

5.
追思自然——论环境美学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热点。它诞生的根源是以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追思其核心范畴——“自然”,我们看到“自然”原本有三重含义:对象性“自然”、感受性“自然”和源初性“自然”。源初性“自然”本身即是一个审美境界。此境界的呈现,意味着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得以彻底消解。据此,我们便可获得解决自然环境恶化及相关问题的启示和途径。源初性“自然”是环境美学可靠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各种规范而行为的。启蒙运动之前,上帝是规范性的来源,人们在上帝的指引下行为;启蒙运动之后,人们依据理性来评判一切,理性取代上帝成为规范性的来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受到利益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为逐渐偏离理性轨道。哈贝马斯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使得人类行为功利化、非理性化。只有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作为规范性的来源,人们的行为就能重新回归理性。同时哈贝马斯指出,实现这种规范性来源的转变的路径就是通过交往建立一种合理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8.
实践理性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底。它既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理性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理论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鉴借和扬弃。它实质上是科学实证理性与价值审美理性的高度契合,反映和体现着邓小平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思维风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具体观,与实用主义、功能操作主义以及经验主义等划清了界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归”不是重复和还原,而是心灵的一种反思。通过对老子的回归自然、尼采的回归自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等“回归”现象的剖析,从哲学的角度以批判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和“人文”的联姻、“理性教育”与“工具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各个领域,触动的是心灵,对人与世界的关注是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怀疑论为人类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休谟对理性本身、知识客观性的根据以及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等方面所进行的卓有建树的怀疑论论证成果,至今仍然是困扰人类理性的巨大难题,当然对其怀疑论立场的每一方面,后来的思想者都作出了相应的辩驳与回应,休谟的怀疑论本身及人们对其“怀疑”的防护都是意义重大的。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应对工具理性的扩张而提出的,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但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和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抑制工具理性的扩展,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交往理性就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自知”)的内核为“用理性去指导实践”和“对人类有限性的体认”。然而在历史发展中,这种告诫逐渐被人遗忘,现在,人类在因失去它而带来的沉痛教训面前,应重识“认识你自己”,并把它诠释为: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并非一种诉诸非理性的救赎式、苦修式教育以及一种规训式的主体性教育,实为一种诉诸理性之生命化、人文化、实践化和最终受纯理性支配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如是,理性的进路理当成为道德教育得以通行无碍、圆融自足的应有之维。具体言之,一是要在交往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强制式灌输到对话式启导、从接收主体中心到去中心化的主体间性的转向;二是要在价值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智性言说到德性叙事、从成材之教到成人之育的跃迁;三是要在实践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其从理论世界到生活世界、从文本依赖到实践诠释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康德“物自体”三层含义的阐述,认为“物自体’不可知的真正内涵是“自我意识”不可知。它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康德首先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正确引导了现代哲学探讨主体认识深层机制的方向;为了人类理性的完美追求,康德欲在自由与必然、本体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王颖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2):77-78,102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发展在带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的危害和人类理性精神的危机,严重影响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虽然西方许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必须探索科技和理性发展的新途径,加速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出现了两次理性观的革命 :第一次是必然性梦想的破灭和偶然性微积分原理的诞生 ,即概率理论的产生。这次革命在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都以“概率革命”而著称。第二次主要关心人脑适应或应付瞬息万变的未知世界的方式。无限理性不关心搜索的成本 ,而有限理性通过终止规则明确限制了搜索活动。受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化模型也限制了搜索活动 ,但它是通过计算最佳终止点做到这一点的。有限理性敢于在不寻求最优化搜索和终止规则的简捷启发式上“下赌注”。它在目标或线索间进行有限搜索 ,并利用环境结构产生适应性决策。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形而上学的视觉属性决定了其所动用的理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理性,由它开启的现代性启蒙之路注定是一条视觉的漫漫征途;固有的幻觉无可避免地会使它的执着努力处处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危险。而成熟的理性只有在纳入听觉的维度之后才得以可能,听觉是理性的起点,并且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所以,现代性批判不应被笼统地理解为理性的批判。而应被理解为视觉理性的批判;其指归是要探讨如何从视觉理性回到听觉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拉松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文章结合文化价值融合相关理论,从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目前马拉松“感性”火爆的内在原因,探讨了马拉松应有的“理性”内涵,即马拉松文化与本地文化共通,马拉松自身价值与人和城市发展价值的融合,科学健康理念的普及和平等公平体育环境的塑造,并提出了促进马拉松“理性”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雅斯贝尔斯交往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雅斯贝尔斯认为,作为人类存在基本方式的交往主要是一种“生存交往”,其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类的大同之路。基于对交往的这种认识,雅斯贝尔斯提出,本真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就是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其目的在于人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富足。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这种阐释对现实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