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渔的戏剧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戏剧结构论,李渔所说的“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二、戏剧人物论,涉及人物个性化、典型性及塑造方法;三、戏剧语言论。包括曲词及宾白问题;四、戏剧功能论,论述了戏剧的娱乐和教化功能。这些内容包容了戏剧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就,并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杂技剧是将杂技作为演艺主体的一种新的戏剧样式,是用杂技进行叙事的舞台艺术,是现代杂技与戏剧高度融合后发展升华的一种新型态”。(1)这种注重杂技的戏剧审美与舞台综合的表现形式,建构起了当代杂技艺术形式创新的发展潮流。比如,杂技剧《化·蝶》和《战上海》,它们的创新创作进一步拓宽了杂技的表演形式,丰富了杂技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甚至引导杂技跨界传播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传人我国的,经过几代戏剧家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曲折跌宕的情节,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现行中学语教材把《雷雨》作为重点篇目,无疑给中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戏剧和鉴赏戏剧的大门。《雷雨》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它也是说不尽的。中学生学习《雷雨》,要在掌握这种体独特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研讨中国的戏剧艺术,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两大问题:第一是戏剧、戏曲的界说,其中又隐含着戏剧性与文学性(案头与舞台)、古与今、中与外诸多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懂“戏”,又要知“曲”;既要对中国古典戏剧有一种高层建瓴的“史”的把持,又必须明了戏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命运和境遇以及在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潜力;既要熟悉中国戏剧“本体”,又要学会在“世界戏剧”的大背景下通过比较研究为我们民族的“国剧”客观地标定其应有的地位。如此,则非“淹通”者不足以言戏剧。第二是由具象到抽象的问题,如从单个的戏…  相似文献   

5.
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诗歌与戏剧的魅力有目共睹。由莎翁的诗作与戏剧,戏格“惩恶扬善”及戏剧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莎士比亚活在他的戏剧里,戏剧的隐秘即他精神的隐秘。莎翁对人性的痴迷和对自身人类的反省与批判,使其作品在人道、神道与反人道的矛盾间徘徊,所幸莎翁的宗教固执并不强烈,因而他的神道信仰大都消融在他的人道实践里。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五四”前后社会、文学背景对现代戏剧的功能期待,然后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启蒙与文学建设两大功能对戏剧翻译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分别在历时、共时的层面上对“五四”前后的外国戏剧翻译活动作他律与自律的分析,同时对这一时期翻译中的重译、转译、改译等现象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对早期中国与希腊戏剧之间发展异同的比较,揭示了希腊体育、中国“豪侠”、“武风”、戏剧三者之间相互的包容性,深层次地探讨中国早期戏剧中的体育特征。早期中国体育土壤特征不仅仅存在于“豪侠”、“武风”的军事活动中而更多的表现在早期戏剧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对北方开展和开发社区冰雪体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薛春林 《冰雪运动》2003,(2):102-103
我国北方传统的群众冰雪运动在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约束下,呈现出萎缩现象。以滑冰和滑雪带动整体冰雪运动的发展,促进冰雪体育消费市场的更快发展。通过积极的政策鼓励北方社区群众参与冰雪体育运动,加强北方群众自身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校园戏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加深了大学校园的文化蕴涵。对于一个世纪之前从西方才舶来的话剧艺术,正被现代通俗的娱乐项目所排挤,大众给予这种艺术的关注程度也随之降低,话剧艺术渐渐淡出大众视野。虽然校园戏剧发展状况仍呈现不明了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校园戏剧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怎样才能利于促使中国的校园戏剧更加健康、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认知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发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所谓与时俱进地认知体育,就是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断变化中,从人民群众不断提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新需求中,认知体育在新世纪将以怎样的方式和内容带给社会和人民群众更多的利益。这就需要改变旧的体育发展观念,融入更多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有许多亟待我们重新加以深刻认知的课题。例如:———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服务,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世纪的体育要特别认知怎样为人民群众服务,确立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体育发展观。这里的服务不仅…  相似文献   

11.
本从“角色与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南戏中的各个角色在戏曲中是如何相互配合,并发挥其各自独特的结构功能,以此探讨南戏戏剧效果形成的机制。中注意到生旦对剧本主题的建构作用,净末丑三个要角色则多具有解构作用,以此重新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亦悲亦喜,亦庄亦谐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戏剧在我国出现,我国一些先锋派戏剧家开始探索"实验戏剧",在这种创新欲望的驱动下,涌现出一批后现代主义戏剧作品。后现代主义戏剧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艺术门类出现跨界融合。不仅如此,后现代戏剧将戏剧的表演延展到了传统舞台之外,戏剧空间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演员与观众交织互动,剧情呈现出流动的、碎片的状态。相对现代主义戏剧而言,后现代主义戏剧不是一个内涵确立又清晰的戏剧概念,它常运用"混杂""拼贴"等手法追求"偶然"而"即兴"的表演效果。与现代主义戏剧比较,后现代主义戏剧基本特征大致为:非线性、非文学、非现实主义、非推论和非封闭演出。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省健身会所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该省群众健身健美运动所面临的新特点、新问题,以便对该省健身健美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估和分析,进而提出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群众健身健美运动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以供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价值观以人民本位思想为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创新和发展了群众路线,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逻辑起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林克明 《体育学刊》2007,14(2):45-47
运用自主创新的理论,对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宏观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把握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要彰显教育和娱乐功能;要区分公益性体育和经营性体育形态;要强化思想扶持和政策扶持;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抓住管理体制创新和体育艺术创新:要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面向群众和面向市场;要调动领导和群众积极性;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8,他引:144  
主要采用调查法、访问法等,力图探索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来的特点、规律、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策略、研究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利国利民,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健身的内容,提高了全民健身的锻炼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水平;揭示了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中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整体上看,近10年来,杂技剧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题材的开拓上。《渡江侦察记》《战上海》等一批杂技剧使“杂技技巧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这种新的舞台美学范式逐渐走向成熟,为杂技舞台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战上海》,令难以推动戏剧矛盾的杂技艺术呈现“真实”的戏剧语言,无论从剧情本身发展还是剧情所要表达的精神而言,抛弃了杂技在戏剧表演中讲故事的“假”和“装”,完美继承和诠释了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巧妙精明而又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8.
乔冉 《体育科研》2017,(5):39-44
文章以专家访谈法为主,以体育和戏剧的关联与博弈为切入点,探究体育活动的人类学和表演学价值。体育摒弃了语言,以身体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天然肌体的魅力。体育是中国戏剧形成初期的重要元素,早期的戏剧也是中国体育生存发展的土壤,最初的武戏也许只是一场诗意的扮演类的体育游戏。体育和戏剧同样拥有着浪漫的情怀和游戏的精神。在今之体育场内,观众可以体会到古代雅典剧场的吸引力,观众观看着跌宕起伏的比赛,与他们支持的运动员休戚与共。体育是一出没有细致入微剧本的幕表戏,一出冲突剧烈且没有固定结局的开放式戏剧。  相似文献   

19.
田汉与夏衍从不同的创作起点出发,经历了创作思想的深刻反思,最终殊途同归,在抗战大矗下走向成熟。夏衍与田汉以传神之笔,为现代学画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戏剧舞台上并肩战斗,以辛勤的努力与优秀的剧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尤其是革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柳燕 《冰雪运动》2001,(3):64-64,66
为进一步促进冬季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建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冰雪运动,举办群众性的冰雪运动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冬季全民健身活动之中,从而更为有效地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