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革命,是对旧教育理念、旧教育模式、旧教育传统的拨乱反正,是对现代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兼收并蓄,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推进,自然要求教师的专业角色作出历史性调整,以适应语文课程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而古典诗词更是美的化身,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与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当前,中华民族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行,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其文化优势,已成为新时代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从什么是课程的民族化和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民族化切入,通过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民族化的价值。深化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需坚持学科育人导向,聚焦民族化渗透思维,从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和科学发展三个维度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让语文课程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语言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或加强语言礼貌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质的必然要求。语言礼貌本质是尊重人格;语言礼貌原则是自卑而尊人;语言礼貌策略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言礼貌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革命题材的课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忠诚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经数千年积淀,传统教育资源如今直观体现在书院及教育制度等多方面,而其中最富有价值并鲜活的便是在文学脉络上的作家与作品,学习者能直接透过它来触碰传统文化的脉搏。经历了语文课程的早期现代化及言语转化之后,传统文学经典在语文课程内部实现了"经典大众化",并以不同的形式通过语文课程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7.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与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可以说,“发展观”是语文教育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而本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生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源于生活。它是由该地域的人文、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一种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把它作为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小学低年级是为学生的写字水平打基础的阶段,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在教学中要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扎扎实实抓好低年级写字教学。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正>地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因为它独有的品质,和语文课程之间有着恰切的融合点。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载体,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乡土教育以人文精神为依  相似文献   

1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坚实物质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3.
高金秒 《河北教育》2004,(10):35-3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二是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决定了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以上的纲领性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观念已被提出,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利用语文课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优势,精选优秀文化来濡化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应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造就。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其中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汉字,内涵丰富,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李康平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当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旌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全面变革,它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发展。这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在反思多年语文教学成败之后对文学教育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研讨在新课程环境下的文学教育问题,明确把握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新要求和新规定,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35):132-133
经典诵读、伦理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伦理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解决教育问题,又能解决家庭、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蜘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应该肯定,这个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目前认识水平上,它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先锋性与语文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20.
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