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尧舜传贤不传子,完全不同于禹之后的家天下,从而被后世视为天下为公的典范。但是,舜赖以成名的孝悌品质却属于家庭道德;当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舜所维护的也是家庭道德。可见,在舜帝那里,公德与私德是矛盾的统一,而作为家庭道德的私德则占据着矛盾的主导方面。由此出发,儒家文化既讲以天下为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讲亲亲为大,内外有别,待人区别远近亲疏。受此影响,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国人也常因公德意识淡薄而备受诟病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德育内容广泛,其中私德教育涉及自我定向和他人定向的道德,公德教育涵盖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包含对待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道德要求。中国是一个私德发达国家,素有束身寡过主义哲学和家庭伦理本位传统。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相似文献   

6.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历程是"从私德到公德"的过程,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理念理论上应达到"公德"阶段,因而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准和综合素养,打造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公德意识薄弱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重私德,轻公德”,本文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形成“重私德,轻公德”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道高于德     
《师道》2009,(6):62-62
道德是有公德与私德之分的。这是因为有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分,有私天下和公天下之分。刘军宁在《南方周末》发文说,私德与公德都是以天道为基础,以天道为依归的。不信仰天道就没有公理,没有公理就不能产生美德的普遍标准和对所有人具有同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以城中村“村民”公民道德方面重私德轻公德为中心,分析了“村民”道德存在的问题,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  相似文献   

12.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17.
私德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必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私德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比公德较小,因此在当前我国道德建设和研究中严重忽视了私德教育。其实,相对于公德而言,私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当前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社会公德领域,对青少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公德、重视社会公德的风气。要注意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使二者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陆英 《文学教育(上)》2010,(23):150-151
宗教性私德在完善个体修养与情感之时,始终离不开社会性道德的影响和规范,而制定和遵循外在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制度又似乎离不开宗教性私德的范导和内在熏陶。而传统儒家社会生活中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社会性公德,它总是伴随着宗教性私德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半宗教、半哲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问题有着悠久且复杂的历史源流,这种关系意味着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单元,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皆统一于实现整全人格和追求善的道德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把"公德"与"私德"割裂开来,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由,也有对西方公私领域之发展源流不甚了解的缘故,还有因"现代性"本身之弊端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理解偏差。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对公德与私德进行有机的整合,既要有制度保障,也要有价值引领,还要有公民文化建设作为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