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商隐咏史诗注意情境的构造、细节的选择;并用多种组接方式与推拟虚设的手法,在"唐人中另开一境";特别是叙中含议、托事而议、托理而议,为宋代及往后咏史诗"议论之祖",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陈桂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48-49,62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有两则咏史诗论,提出了咏史诗创作之主张。纳兰认为“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咏史诗要“具文见意”、“意在文中”,题旨一家要集中,“更不出意”。文章结合纳兰咏史诗创作实践,对纳兰咏史诗论进行了肤浅探索、评议,以期对纳兰咏史诗的欣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谈咏史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诗歌史上的咏史诗是用诗体──诗、词、曲等,以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而抒怀、述见、言志的诗。它不是如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的史诗。咏史诗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作品。清代诗论家吴乔在其《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诤诤,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这样,他揭出了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对咏史诗的要求。下面我们列举几组相同题材的咏史诗加以比较鉴赏。一咏秦始皇(1)《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  相似文献   

4.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〇〇《跋谢安国咏史诗三百篇》说:“迁、固纪、传,一篇百千言,而安国约之于二十字,杜少陵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与?”“咫尺万里”,正是咏史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所以,不少学者致力于咏史诗的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专著。  相似文献   

5.
<正> 左思以《咏史》著称,陶渊明的咏史诗虽只有十多首,却代表着他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钟嵘在评陶诗时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①,而他所举五言之警策者中,于陶诗仪取《咏贫》,可见他已认识到二人咏史诗的联系,因此我们将二人的咏史诗放在一起讨论。咏史诗作为诗的一个支流,它的发展当然要受整个诗歌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它还应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前人虽对咏史诗的源流有零星论述,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个薄弱环节,深入不够,推考亦非无误,当然难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而揭示咏史诗的发展规律亦非本文所能担当得起的任务,本文仅试图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对左、陶咏史诗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学界对咏史诗形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多从“史”的角度进行分类,不能准确地反映咏史诗的发展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其实从“诗”的角度来将咏史诗划分为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三种形态,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咏史诗中诗人情志向历史渗透的方式以及咏史诗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在邵阳市召开“全国咏史诗暨胡曾学术讨论会”,这是全国第一次专门讨论咏史诗的盛会。恭逢盛会,聆听老、中、青学者发言,虽久不研究诗词,亦有所感,特写出求教 一、咏史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翻开汉民族古代文献,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却有以千万计的汗牛充栋的咏史诗。  相似文献   

8.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傅玄《秦女休行》与皇甫谧《庞娥亲传》同为《重修肃州新志》所收录,前者为咏史诗,其本事即后者所述史实,诗中几乎每一句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而左延年《秦女休行》本事虽难以确考,但与傅诗并不相同。咏史诗发端于班固《咏史》,其特点为“括本传,不加藻饰”,其结构为在叙述史实的同时抒发感情或进行议论,有“史”有“咏”。这种咏史诗到两晋时有所发展,增加了细节,增强了感染力,出现了“踵事增华”的趋势,傅玄《秦女休行》即其具体体现。但光绪《肃州新志》却托名傅玄,对傅诗进行了窜改,使原诗艺术感染力削弱,“古质健劲”的汉魏风骨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0.
晋太康坛已远离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内容空虚,刻意追求的华美,逐渐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而出身寒微的左思却继承了建安诗人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组组《咏史诗》,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理想,猛烈抨击了腐朽的社会。他的《咏史诗》成为现实主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定位 ]李白怀古诗《越中览古》鉴赏。语文实践、探索侧重于把握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一般写作特点 ,尤其是通过古今对比抒发感慨、寄以情怀的艺术特色。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怀古咏史诗的能力。[切入 ]1 .学生对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感知。以“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为主题 ,课前布置学生理出已学过或未学但熟悉的部分怀古诗作 ,熟练背诵之 ,并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2 .怀古咏史诗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等类诗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探究 ]1 .将在课前布置的作业“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在课堂上背诵、交流。 (这方…  相似文献   

12.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咏史诗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划时代的影响,他按照以儒家诗教为主体的传统诗学的审美要求将咏史一体推到了思想艺术的峰颠:赋予咏史诗以强烈的讽时性;讽刺寄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赋予咏史诗以深长幽婉的情韵;丰富和发展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咏史诗 ,应该是“咏”史 ,需要在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上忠于史实 ,又允许对某些史实作必要的加工乃至综合虚构 ,该文试图通过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具体分析、探求 ,说明他的咏史诗在熔裁史实方面的特点 :即于陈述中见新意 ,于平凡中见深意。  相似文献   

15.
一、开展技能培训。打下扎实功底 在教师技能培训上.我们组织实施了“三个三”工程,即学会“三课”(议课、上课、评课),练好“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读好“三书”(专业理论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会“三课”,一是坚持议课制,要求做到“五议”、“五明确”。即议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总体构思;议教学目标,明确制定目标的依据;议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议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议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的咏史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其咏史诗的生成与其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二十三年的特殊经历以及贬所——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晋诗人左思把咏史诗从叙事体转变为抒情体,将述史和咏怀融合,拓宽了咏史诗的渠道。此外左思又继承了建安诗人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优秀传统,猛烈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魏晋南北朝昭君诗的创作,唐人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全方位开拓。唐代昭君诗一面抒写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一面又借论其出塞得失兼议国家的对外政策,诗人们在重塑昭君形象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就诗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咏史诗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变”至正的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咏史诗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咏史诗滥筋于《诗经》“大雅”及楚辞中的一些篇章c屈原的《离骚)中就涉及到许多历史传说及重大历史事件,借以调古谕今,抒写怀抱。咏史诗经历魏晋南北朝发展到晚唐,达到了繁荣,不仅出现了许多咏史名家,而且在艺术上自觉地将咏史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多样的咏史诗。特别是晚唐的李商隐,面对着江河日下的李唐王朝,他感到回天无力而悲忿交加c岁月陆路,壮志未酬,生存的不幸凝聚成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感慨与思索,再加上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使李商隐的咏史诗开阅自如而又寄托遥深、暗藏锋芒,在穿越古今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