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题】洒遍全球,温暖万物的,是大自然的阳光。还有一些阳光,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当你孤单无助时,那一双双援助的手就是阳光;当你痛苦自悲时,父母的一句句安慰就是阳光;当你感到幸福时,内心的那种甜蜜感觉就是阳光……阳光是温暖,阳光是关爱,阳光是愉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关于描述“雨”的情形和唐诗宋词不同,英语中关于雨的描述主要是对“雨”客观的描述,唐诗宋词关于“雨”的描述除了是对“雨”客观的描述,更多地加入自己对“雨”的主观感受,做到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3.
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是啊,表意丰富的汉字赋予"雨"字言说不尽的内涵。余光中的一篇《听听那冷雨》将我们带进这淅淅沥沥的雨中世界,让我们就着雨意、和着雨声来品味雨中情味。  相似文献   

4.
王明文 《语文天地》2013,(14):28-29
《海燕》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代表作,是高亢雄浑的乐章,是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歌。《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巧妙运用象征手法,突出表现了所要歌颂和批判的对象,而且加强了诗章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观全诗,可以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标要求下,营造一个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之所系,梦之所萦.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懂“情”.详细说来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自己“多情”,能够适时“传情”,可以抓住机会“煽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有着一种喻象的语码作用,融入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成为诗人的抒情意象.从诗人对雨意境构建的情趣、理趣和禅悟出发,可将雨的语码意义阐释为:情雨、理雨、禅雨.  相似文献   

7.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9.
丁爱华 《语文知识》2016,(21):16-18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彭孙遹、梁启超、叶嘉莹等人在古典诗词研究著作中对此词都有专门的评述,王国维先生认为此词的境界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历的第三亦即最终、最高的境界。周汝昌先生甚至说:"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这首经典之作已被收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  相似文献   

10.
11.
我家有个降雨器,轻轻一碰,暴风雨便会来袭,让我们哭笑不得。不过,等风雨过后,大家又会喜欢这个降雨器了。这个降雨器便是我的双胞胎小弟弟。这天,我满头大汗地刚到家,端起茶杯就把茶喝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被誉为有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但也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的确,古典文化一再被漠视,翻开小学教材,就会发现鲜有“古典”元素。新的学年里,我要开设一门唐诗宋词课程,将孩子们带到古典文化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3.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  相似文献   

15.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超越”出发,以里尔克的《豹》和牛汉的《华南虎》为例,用“二次超越说”对“象征效应”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一次“超越”,诗人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原型”创造具有“超越”原型意义的审美形象;第二次“超越”,读者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诗人的审美形象,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超越”原作的审美闸释。“象征效应”正是在对这“两次超越”的诗学阐释中展开,又是在这“两次”诗学阐释中“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登楼抒怀、遥想佳人的传统。这种独特的文人情怀使得"西楼"一词在唐诗宋词中反复出现,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词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状态。探求"西楼"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内涵不同,并经历了由具体实指的房屋建筑到虚指的情感表达的象征物的演变过程实有必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感伤悲凉的怨情传统以及"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是"西楼"内涵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其复杂性体现在编辑劳动的生产过程中。本文试图把编辑劳动过程简化为“内化”和“外化”的双重化过程。以此为视角,本文旨在对编辑劳动的复杂性作粗浅探讨,意在为揭示其劳动价值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李多 《教育文汇》2012,(4):34-34
我的父亲在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期间,曾与启功先生相识,两人常有书信诗词往来。我利用这个机会,认真研读过启功先生的一些文章诗词,并对其中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启功先生总结出自己的教育经验有九条,第一条是:站立讲台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是不可对立的。这句话给我的影响极深,成为我从事教育教学恪守的格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