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之一,赋韵与同时代的诗韵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唐代李德裕在当时的文赋(古赋)成就是较高的,故研究他的文赋用韵不仅可以挖掘出他个人作品中的深层语音系统,而且对揭示中晚唐语音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骚体赋应为骚体诗——为骚体赋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在中国文学史上,辞赋向来都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概念。本来,辞是辞,赋是赋,这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辞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诗,而赋,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产,是指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先秦时代是没有辞这一概念的,把屈原等的作品称作楚辞那已是汉代的事了。先秦虽有赋的概念,但那与指文体的赋却有很大的距离。《左传》、《国语》等典籍多有“赋”字,但都用作动词,它们或指诵读前人的作品,如  相似文献   

3.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4.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5.
据《隋书·经籍志·集部》的著录及有关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文体辨析的发达 ,“赋”的内涵和外延渐趋明晰 ,故而逐渐与骚、七、颂等文体区别开来 ,成为一独立文体 ,且为目录书单独著录。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具有了相当规模。理论探讨方面 ,与汉代相较 ,六朝不唯赋论材料明显增多 ,研究亦更为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诗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直相交流,互相渗透,它们不断从对方那里借鉴与吸收某些艺术长处,以改进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由此产生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又显著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诗赋作家。他文才高瞻,诗赋兼工,北周宁文连说他“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创亮”(《庾信集序》)从创作艺术看,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是应信诗赋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赋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却长期以来为论咦信…  相似文献   

7.
辞、赋异体说商兑汪祚民楚辞与赋,关系密切,古今公认。然楚辞是否即为赋体,则众说不一。归结起来,可分两派:一派称楚辞作品为赋,将屈、宋、枚、马并列为赋家;另一派离析辞、赋,将楚辞视为与赋相对的另一种文体。前者历时久远,与赋学研究历史相始终;后者晚起,盛...  相似文献   

8.
宋齐时代,诗歌有了极大发展,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讨论文学仍视赋为文学主体,梁时<文选>列赋于首位,是有文学史依据的.但<文选>不录齐梁赋,却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以<文选>赋十五类一一对照齐梁赋,齐梁赋确实没有好作品可录入者,只有沈约<郊居赋>尚可.<郊居赋>可属<文选>赋"志"类,但沈约<郊居赋>与"志"类潘岳<闲居赋>,意思有重复之处;且<郊居赋>又有怨梁武帝之嫌,那么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齐梁时代赋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崇尚赋的诗化,或是文体形式上的半诗半赋,或是文体内涵上的抒情.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另外,萧统时,这类赋作正在兴起,<文选>未录这样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时被用于指称多种新形式的诗歌作品。(2)这一文体名称来源于赋诗言志之义,与《诗》的“六义”无关,与“不歌而诵”也不相干。(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抒情的赋作与楚辞一样属于诗歌,所谓“介于诗文之间”的散体大赋也更接近于诗歌,赋应列为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对象。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最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为人称道的总是他的诗歌和诗论,而其他文体作品并不为人所重视。本文就选用他“低调”的赋作——《秋望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对先秦两汉文学艺术特色的承传及其原因,从而也为我们体察整个金代文坛的状况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辞赋大师,司马相如不但创作丰富,而且已相当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比较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强调“赋家之迹”,注重赋的审美表达;推重“赋家之心”,认为赋家的心神之运,无限广阔自由,上可以苞笼字审,下可以总览人物,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感受,被认识,但这是一种自得于心的东西。只能自己去体会而不能言传。  相似文献   

13.
郭璞是两晋文坛上的一位奇才,历来对他的研究多关注于其语言学成就、生平思想和游仙诗等方面,辞赋研究则相对甚少。通过对郭璞《江赋》进行创作背景介绍、文本解读、艺术性解析,力图对该赋作全面深入的关照,以期在郭璞的辞赋研究方面做一点补充,并希望有助于今后对郭璞辞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论扬雄赋     
扬雄大赋重视讽谏,并开辟了新的讽谏手法,即正文中杂以微讽,以点醒题旨,大量用典,夹叙夹议,以及结合行踪咏史怀古的体格,其意义在于试图摆脱描写与讽谏游离的格套,从而自然过渡到他本人后期的言志赋。也启发了以后的纪行赋作家,扬雄的言志赋则体现出儒、道、骚融合的倾向,既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又并不废弃道德操守的价值。他的创作从大赋到言志赋的发展,在汉赋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的乐府诗在他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独特的一生中,作为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吸收了民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在继承前人相关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他以个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能,在中唐的诗歌的创作中而卓然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17.
阮葵生的辞赋主要包括大赋和律赋两种类型。大赋以制图、平叛、巡游、庆典等军国大事为题材,以赋存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颂扬处于全盛期大清帝国的声威和乾隆帝的功德:律赋涉及城邑、冶炼、神话、理论及景物等话题,内容丰富,结构精巧,文辞精粹,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文人赋。  相似文献   

18.
论蔡邕小赋     
蔡邕小赋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在恋情赋中表现被礼教束缚的世俗情感;在咏物赋中吟咏个体的人生况味;在艺术和游戏题材的赋中表现个体的审美感受和娱乐情怀;凡此均反映出个性的觉醒与审美趣味的活跃。  相似文献   

19.
枚乘《七发》开创了汉大赋这一体式,是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直接祖先。但枚乘的《七发》背后还存在着古老的师承,司马相如的作品却脱离了上古文学传统,确立了汉赋的表现世界,标志着汉赋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渴望创造的主体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再复是新时期坛上一位渴望创造的主体论,其长短优劣皆备于此,其努力的行迹和理论建树既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不可忽视的诸多局限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