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戬 《文教资料》2010,(9):168-169
大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以“知”明是非,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学习;“情”唤共鸣,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学习;“行”重养成,矫正大学生道德行为学习是高校德育策略的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是近年来困扰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是其症结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德育现状,以强化道德实践为突破口,以促使道德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行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深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道德学习: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等三种基本类型的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进而在道德学习的诸方面独具特点.具体表现为:道德学习思维的发展和道德学习内容的丰富;道德情感体验形式的变化和道德情感稳定性的增强;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和道德行为呈现二重性.把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德育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79):161-162
康德是教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就道德,并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思想。通过浅析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借此提出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德育方式多元化及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等增强高校生态德育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7.
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解决多年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新尝试.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文章通过高校德育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存在着四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德育工作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效果不佳,收效不大的现象。社会现状和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当等将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高校德育重点应放在引导大学生勤于思考、发挥其它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上,并加强德育实践,使共达到表里如,真正发挥高校德育工作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是高校德育的重中之重。在论述了道德情感培养在德育中的作用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及原因,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而又强烈的道德情感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的法制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德育功能。它通过认知,指引,教育,优化和导向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道德意识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周春霞  王贵喜 《文教资料》2008,(11):164-166
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德育课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强调"晓之以理",这使得德育陷入"填鸭式"的空洞说教,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德育必须重点转向情感教育,强调"动之以情",使学生首先从情感上认同它,进而在潜意识中固化它,最终在行为中表现它,这样才能提高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就成为了大学德育的载体与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与道德培养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道德培养的现状,对完善体育教育中道德培养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能力倾向和智力、政治倾向以及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也涉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这启发高校德育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提升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性的消解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和批判,转型时期的高校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大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德性发展。高校德育情感性缺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情感德育理念指导下,在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环境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6.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里关于德育的课没少讲,工作没少做,但效果不甚理想,质可否认的,那就是,我们在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德育情感的体验重视不够。具体地说,这种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枯燥与空洞的德育内容,和陈旧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只重视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为主,忽视教育内容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大学生的道德困惑、精神和情感需要、思想难题的分析和解决,缺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是一项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德育亲和力有助于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度模式,提高大学生德育建构的主动性、参与度、认同感和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四个维度构成了德育亲和力的养成、传递、影响与可持续,对于科学把握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应对现代高校德育主题转换、情感激励、内容多维、情境变革下的时代新命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致力于德育目标同构、道德情感激发、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生态长效性的德育亲和力实践也将推动高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德育改革的实践呼唤心理教育介入高校德育。德育与心理教育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特点使这种介入具有可能性。因此 ,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既是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也是新时代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永超 《教育探索》2006,(10):106-107
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巧妙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不仅具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还有发展性功能。发展性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性德育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要求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文章通过发展性德育的理论依据、涵义、特性的分析,对高校发展性德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