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小鲁 《科学学研究》2011,29(4):619-626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项初始专利技术的序贯研发模型讨论了序贯创新背景下最优专利宽度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专利宽度对创新阻塞的协调机制以及专利联盟的社会福利效应。在该模型中,专利宽度的调节不仅能够影响后续创新对初始专利技术的侵权概率,还可以改变现有专利技术的实际数量。研究表明,最优的专利宽度应当使事后专利许可下初始专利的期望许可价格等于诱使厂商进行初始研发的临界价格。这一专利宽度水平不仅可以为初始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而且可以限制事前许可价格和事后许可的期望价格,从而缓解许可收费对后续研发决策的扭曲。由于专利联盟的联合利润最大化定价会阻碍专利宽度对事前专利许可定价的调节,因此专利联盟无法增进社会福利,反而可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相似文献   

2.
基于专利技术宽度测度的专利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珂  陈向东 《科学学研究》2010,28(2):202-210
专利技术宽度概念的提出是从专利宽度对技术影响的角度出发,以突出强调专利的技术内涵,并且专利技术宽度——专利宽度技术属性与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共同构成专利宽度的研究范式。从专利价值的角度出发来看,较长的专利技术宽度意味着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市场的能力较强。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专利技术宽度较长,而我国的专利技术宽度始终排在靠后位置。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个质量梯模型,分别分析了孤立创新框架下和累积创新框架下双寡头厂商的研发行为和专利许可行为对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最优专利宽度。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创新框架下,最优专利宽度都随着市场研发效率的变化而改变。与孤立创新框架相比,累积创新框架下最优专利宽度可能较宽也可能较窄,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市场研发效率的变化,因此孤立创新框架下的专利制度可能并不适用于累积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逐渐走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叶风扇的出现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增添了便利,技术创新带动设计创新,无叶风扇不仅在风扇的外观技术方面做出了改进,还面向各个社会群体在风扇功能上做出了一进步的革新。而在这一技术创新的专利申请与保护上,应予以大力支持从而保护人类社会的科技文明。本文研究了无叶风扇的原理,并具体阐述无叶风扇的创新特点,并在这一专利的保护上提出了相应策略,为其专业性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知识是一种标准的经济产品,其所有权可以进行明确的分配。但是,知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产品,这意味着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TRIPS协定中,要求所有全球经济体制中的国家都遵守始终如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从理论上讲。在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上,都不能运用始终如一的专利权保护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6.
最优专利长度与宽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旭  高山行  周为 《科学学研究》2003,21(2):191-194
专利制度在授予专利权人垄断权利的同时 ,必然会产生专利权人享有垄断期限的长短和垄断程度的大小问题 ,前者即专利长度 ,而后者是专利宽度的问题。专利长度是专利受到法律保护的年限 ,专利宽度的定义多种多样 ,我们把专利宽度定义为政府对专利保护的严厉程度。如何设计最优的专利长度与宽度以使全社会的净福利达到最大化 ,以及设计何种专利保护方向以平衡专利权人、模仿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创新激励、市场垄断与专利的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Nordhaus开创性研究以来,如何实现专利的创新激励与垄断力量的权衡,始终是创新经济学关一.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专利的主要理论,按照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阐述了每篇文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最后,对专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昌南 《科研管理》2014,35(1):66-72
在服务业中,多数产品或服务创新无专利保护,且几乎不存在模仿成本,当某一企业率先创新后,其他企业会纷纷模仿,因此创新激励不足。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创新成果被模仿企业即时模仿和滞后模仿两个层次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得出在无产权保护条件下,如果创新成果的销售速度快于模仿者的模仿速度,有利于创新;模仿者进入模仿时间长,也有利于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山寨手机产业,从某种意义上,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业了,甚至有人将其升格为一种文化,山寨文化。更有甚者认为,以山寨手机为代表,开辟了一个时代,以至于  相似文献   

10.
李福坤 《情报科学》1999,17(2):126-128,155
文章针对我国专利与发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从项目及投资机制,研究与发展机制.权益保护机制.系统支持机制等几方面论述了应如何完善专利仪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融合的IT业专利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长琪  廖磊 《科研管理》2010,31(4):31-38
由于IT技术的易扩散性和强渗透性,IT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会扩散到同类企业形成模仿,还会扩散到相关联的下游企业形成技术融合。鉴于此,本文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上、下游企业的环形城市模型,研究技术融合下IT产业的专利保护宽度的决定机制。本文认为技术创新产生的社会福利不仅包括上游企业创新和模仿产生的社会福利,还包括下游企业技术融合创造的社会福利。模型结果表明,技术融合下IT产业的最优宽度是创新程度、企业的吸收能力、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环形城市总长度的减函数,是下游企业数、融合产品需求曲线斜率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12.
王磊  陈向东 《科研管理》2009,30(2):9-15
区域创新的演化不仅体现为时间上的收敛或发散的特征,也会在空间上体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及依赖性。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区域创新的发展模式及演化特征均有所不同。基于目前中日区域创新的比较研究尚未太多关注收敛和空间依赖性,本文采用区域专利申请量,并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空间指数Moran I,针对创新的总体收敛、地区内收敛及地区间收敛的演变趋势,以及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性,比较研究了中日两国省级区域创新的演化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当两家企业竞争研发一个创新产品,而且该产品的研发过程涉及多个互补性技术创新,则两家企业的专利竞赛有两种决策:一种是互补性技术创新分开申请专利,即每完成一个创新立刻为之申请专利,另一种是等所有的互补性技术创新完成后捆绑申请一个产品专利。分散成本和期望研发耗时是影响决策的两个关键因素。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包含两个互补性技术创新的专利竞赛,结果表明:分散成本不高时,企业都会坚持参与全部互补性技术创新,研发耗时长适用分开申请专利策略,否则适用捆绑专利策略。而分散成本高时,如果折现率高、研发耗时短则采用捆绑专利的策略;如果研发耗时长,或者折现率低,则采用分开申请专利的策略,且未赢得第一个技术创新专利的企业放弃第二个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专利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福利效应及最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长琪  齐亚伟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29-1834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两厂商累积创新竞赛模型,分析专利制度对厂商创新信息披露和社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对最优专利长度、宽度、高度进行了设置。结果显示,专利长度有利于信息披露,专利宽度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社会研发投入与专利长度成反比,与专利宽度呈现正U型关系,与专利高度呈现倒U型关系;适当的专利宽度,长期限,高新奇或短期限,低新奇的组合是最优专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技术交易中,专利权人与竞争者(潜在的侵权者)之间是典型的主从对策关系,而行动的先后顺序对双方的最终收益会产生重大地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一主一从和一主多从的模型,分析研究专利权人面对单个侵权者或者多个侵权者时,各方的均衡策略。通过一主一从模型,我们发现,只有在竞争者先行动的前提下才会出现"侵权倾向与罚金数正相关"的特殊现象;通过一主多从模型的分析,发现专利权人的"主方优势"比较明显,而竞争者只有在先行动时,才能争取主动,促使专利权人的打击力度尽量小,从而使自己的收益尽量高。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的基本背景,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和考察了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对专利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果,最后对我国专利制度发展和专利战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专利能力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樊丽淑 《科研管理》2010,31(5):148-156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专利能力形成和培育过程。文章从专利创造、专利运用、专利保护、专利管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自主创新不同阶段企业专利能力的培育,并分别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模式下企业专利能力培育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企业角度提出了培育专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专利合作和专利引用作为重要的知识流动途径,可以帮助创新主体获取外部知识,降低自身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创新型国家在1981-2007年专利活动为实证对象,通过负二项式模型,在国家层面研究基于国际专利合作和国外专利引用的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对各国将外部知识转换为自身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专利合作对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专利引用对创新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创新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对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