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隐理论的历史视野与当代探索:概念澄清及方法考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识心理学占科学心理学的演化、发展共同建构了心理学的历史。常识心理学重归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可为科学心理学超越自身局限提供资源。本文以内隐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概念澄清、方法学及研究方法考虑,试图发掘常识心理学的潜质。内隐理论这种来自普通人视角的非正式理论,为个体的日常理解和解释提供了范式和框架。内隐理论研究,是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共同激活、表征,进而重构内隐理论的过程。内隐理论研究应立足于问题中心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本文进而讨论欧陆解释学、苏俄对话理论以及心理学研究传统为内隐理论研究提供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长久以来试图寻找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研究结果却未提供太多支持性的证据,其原因之一在于对态度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使我们认识到态度既包含意识的成份,也包含无意识的成分,即所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区分。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个体行为的预测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以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认知机制,了解人们是如何作出各种判断和行为决定.目前,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这是因为对内隐的或无意识的社会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更加注重无意识认知对个体有意判断的影响.迄今为止,从有关态度、自尊及刻板印象的内隐认知操作模式得出的结论,揭示出社会认知的内隐模式,证明了个体的社会判断是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内隐态度已成为社会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这一概念的争论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为了进一步理解内隐态度,引入一种新的态度理论模型--迭代多重加工模型(Ite-rative Reprocessing Model,IR模型),该模型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从稳定的态度表征到评价结果的连续的、动态的加工系统,为解释内隐态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IB模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该模型对内隐态度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隐态度测量是当今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启动任务和后来出现的内隐联结测验(IAT)是重要的内隐社会态度测量方法,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和简式内隐联结测验(BIAT)则是对内隐联结测验的补充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内隐社会认知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它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凝聚的结果。内隐社会认知的提出对丰富和发展社会心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隐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到的态度,多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等间接方法测量。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同时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而后在不同领域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内隐态度的存在,并且内隐和外显态度是分离的。但在内隐和外显态度比较研究和设计内隐联想测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根据双重态度模型,教师对师生冲突的态度可以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研究以北京、河北、山东等地405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和投射测验分别测量了中学教师的师生冲突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分析了中学教师师生冲突外显态度的特点以及不同冲突情境下内隐态度的特点,并比较了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中学教师的师生冲突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外显态度较积极,内隐态度总体表现较消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教师培训和学校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尤其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心理学家的积极探索,在情绪测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外显情绪测量包括自我报告测量、生理测量、行为测量三大方面;内隐情绪测量目前主要采用纵向和多方法设计。以后的研究应注意复合情绪测量、情绪变化可能引起的基因异常表达、内隐情绪测量以及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内隐联想测验(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以及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IAT)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文章对它们的原理、操作以及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尽管内隐联想测验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们的确能够测量到个体态度中的某些内隐成分,是内隐社会认知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领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的理论模型(认知图式模型、样例模型和分类系统模型),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内隐社会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领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的理论模型(认知图式模型、样例模型和分类系统模型),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内隐社会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开展族群态度的研究,对解决族群冲突、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强迫式范式、非强迫式范式的外显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藏族、汉族青少年外显、内隐族群态度的发展特征以及学校类别对藏族青少年族群态度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外显族群态度方面,在不同年龄段,藏族、汉族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的族群态度;在内隐族群态度方面,藏族、汉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表现出了跨年龄的稳定性;学校的族群环境对藏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测量了在竞合社会背景下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合作/竞争策略取向及对合作的内隐态度,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青年学生倾向于采用合作策略追求成功,但不排斥竞争策略;对合作具有积极的内隐态度;相对于追求成功策略不明确者,合作/竞争策略取向者对合作的内隐态度更积极,且合作和竞争策略取向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文章基于社会背景及策略的情境性对这些发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对男女两性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刺激物的属性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性时,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反之,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传统的社会内隐态度会以间接启动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内隐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是否一致,研究分别采用态度问卷和SC-IAT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均为积极的。男生外显态度显著低于女生,而男女生内隐态度之间无显著差异;(2)大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是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结构;(3)SC-IAT可以真实反映被试的内隐态度,作为内隐态度测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63名布依族大学生的内隐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结果发现: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持积极的内隐认同态度,对布依族文化接近内隐自我认同;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的内隐认同态度和内隐自我认同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的SC-IAT能较好测量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的具体内隐认同态度与内隐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8.
内隐道德人格及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转向。基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内隐道德人格被理解为解释社会事件时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性。对于道德人格的测量,研究者发展出一些测量内隐人格的方法,其一为测量道德习惯可及性的自发特质推理、词汇决策任务;其二为测量内隐道德人格的内隐联想测验。关于道德人格研究,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理论依据,在测量方面应强调生态化和多元方法的交叉应用。  相似文献   

19.
自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提出以来,研究者发明了多种方法进行内隐态度与情绪的测量,如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结任务、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等,这些方法暗含着一个共同的假设:积极和消极情绪或态度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虽然积极和消极情绪有密切关系,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结构。如此一来,几种内隐测验方法的这一共同假设就要首先受到质疑。因此,在应用上述几种内隐测验方法时,必须首先回答所测态度或情绪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婚恋关系、事业以及身体健康,内隐完美主义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内隐完美主义的研究是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广泛研究而逐渐被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通过测验法和问卷调查,得出福建师范大学155人的有效数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内隐完美主义现象,且与外显完美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