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新一轮课改明确规定了学生在高中阶段须获得地方课程指定学分及所需学时,地方课程的开发在我省已初具规模,除了通用的省编教材《人自然社会》外,各地区纷纷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开发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教材。但地方课程是一个较新的事物,从认识、理解、接受到很好地实施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尤其是高中的地方课程在大多数地区进入课堂的时间仅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利用、开发教材必须选好切入点,以便学生主动、积极地亲近教材,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材的呈现模式是与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密切联系的,必然导致教材的封闭性,缺乏活力,给师生有效开发课程的空间太小太窄,不适应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时代需求。因此要通过以下方式个性地构建教材,以给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一是构建有障碍的“不完形”对话文本,激发思维的兴趣;二是构建缺结论的“不完形”对话文本;三是构建无结尾的“不完形”对话文本,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四是构建“不完形”主题单元对话文本,拓展思维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强调"对话教学",强调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解读,挖掘文本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邹婷 《快乐阅读》2013,(10):42-42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强调"对话教学",强调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解读,挖掘文本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中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人文素材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教师要变教材为学材,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重对话,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让教材“丰满”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15年,散发着浓郁的"学科味""教材味",各类学科型"校本课程"大行其道。从逻辑上讲,强调本土味是解决本土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育生活化,催化有意义学习,影响文化化人,调节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进而促进知识学习。就空间而言,国家课程政策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体验性,淡化学科性,需要扎根本土联结地方知识,以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化发展需求;非政策层面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或国家课程校本转化,通过本土味的滋养,使国家课程实施更接地气,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发掘与运用提供可能,有助于国家课程教学基于经验并通过经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翠英 《快乐阅读》2013,(27):118-119
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对话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还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常见缺憾就当前许多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师生对话往往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常呈现出种种不尽人意的缺憾:一是课堂提问封闭拘谨。许多问题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束缚性,犹如孙悟空怎么也飞跃不出的如来佛手掌那样,学生只能在教师有意无意划定的范围内思考作答。二是提  相似文献   

9.
<正>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我们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乡土资源,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在研究活动中,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实现教材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挖掘教材.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读出课文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本细读不等同于挖掘教材,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读出课文背后的意思,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言语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3.
张月明 《教师》2012,(23):56-56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与发展,表现为对生命的维护、追求与关怀。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利用文本(教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才能“目中有人”,并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积极主动地研究文本(教材),运用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丰富人文情境,  相似文献   

14.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是师生进行建构和解构的文本,教师、学生、课程和教材面向新事件而动,课程应当消解学科边界。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智慧,设置灵活的课程目标,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是学校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玉门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玉门高中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旅行感受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家乡的人文素养,因此主要针对玉门高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明确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阅读教学中至少应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编者与文本的对话等。那么,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这一时代要求面前,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试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丽英 《成才之路》2009,(27):63-64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教材不但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二是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三是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需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找准地方文化课程的性质定位:体现活动型与综合性;确立地方文化课程的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策略上应确立课程建构的基本逻辑: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上寻找结合点;把握课程选材的主要特征:凸显综合性文化生活事件;瞄准课程教材的创作视点;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追寻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各个时期的教材里,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散文文本都是选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散文文本的阅读对话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头戏。从品味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