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2.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4页《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例1。从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来观察,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下: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并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李素霞 《考试周刊》2014,(75):66-67
<正>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比较顺当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级又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确定位置的事实性知识,积累了用"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初步经验。按理说,这样的内容教学起来应该是极其顺畅的,可是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教学并不顺利。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基  相似文献   

4.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正>《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理念】《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四下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往往会用两个"第几"的描述方式,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样的描述方式源于生活经验,方便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表示次序的作用。本课在知识目标层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学习"列"与"行"的知识,接触有关数对  相似文献   

9.
王军 《教育》2015,(7):18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本课时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经过三次试教,听取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及反复修改,我终于比较精彩地讲解了《确定位置》这一课。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再到最后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体系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先前经历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所在位置,用方向词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和行走路线,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等四次“位置确定”,其知识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体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拓展,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通过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等共同参与描述二维空间中某一位置点的位置,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教学必须在学生起始能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读懂学生的需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确定位置"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2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第二学段学习"在平面内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本课时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应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并把多种方法规范、整理,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还要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结合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向学生渗透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使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同学们在一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了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在这学期(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位置"时,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转眼间又到期末了,同学们还记得"位置"中的知识吗?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复习吧。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确定位置,是新课标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后续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本节课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位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以往我们常常注重得到数对后的巩固应用,而忽视了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和对...  相似文献   

19.
正1、教学背景1.1教材内容分析《有序数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起始,它是学习全章的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奠定知识基础。虽是初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对"表示点或事物的位置的意识已接触过,只是谈到"有序"感到陌生.这些知识的积淀,为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  相似文献   

20.
【课前思考】《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渗透坐标思想。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