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眼中的海地与中国赴海地维和警队》这篇新闻在《哈尔滨广播电视周报》刊发后,受到不少来自各方人士的好评,业内人士说这篇报道"人物选得好,角度好,图文结合贴切,构思巧妙",读者反映"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海地,看到了中国维和警队的真实工作状态"。通过这些良好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报道除了题材上的影响力之外,它的魅力还在于起到了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媒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2.
1月10日新华社播发的《“党员干部的子女往后排”》的小通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篇比较精采的好特写。它透过哈尔滨热电厂如何安置24名“五大”毕业的职工子女这件事,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党风的好转,以及党员干部同工人群众的血肉关系。难怪有人说,这篇报道使人看到了希望,看到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3.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4.
严元俭 《新闻实践》2003,(11):26-28
今年7月24日,浙江日报的独家报道——《揪心事引出500万元助学基金》,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当天上午,浙报还没到衢州,市政府就有干部打电话给我,说他在网上看到了《浙江日报》的这条消息,很感动。当天下午和过后几天,我又接连听到了不少读者的反映。有的说,"这篇报道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三个代表’,但却让人读到了领导干部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人事迹";有的说,看这篇稿子时,眼睛也湿润了……衡州市领导也对这篇报道连声称好。然而,读者哪里知道,这篇独家报道的前身,竟是一篇只能发简讯的通稿。今年7月22日,衢州市政府办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6.
在驻疆某师,提起政治部主任陈作明,都称他是“实心眼”主任。这里撷取的是他务实求真抓报道工作的三件事。抓实“宁可一篇稿子不见报,也不能加水分写失实虚假的报道。”这是陈主任时常提醒报道员洛守职业道德的警言。一次,战士小张写了篇某连长兄弟般爱兵的通讯。文中说连长每月为战士家写信30多封介绍其成长情况,并为贫困的战士家寄钱接济。陈主任审稿后不大相信。他是个细心认真的人,经了解并非报道中说的那么“突出”,其中的数字也有出入。于是,他严肃地指出了这篇报道中“水分”多的问题,并给小张辩证地分析报道先进人物不能一…  相似文献   

7.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8.
报载,4月30日河南泌阳县广播电台记者魏家强在《驻马店日报》上,以《泌阳出了个张金柱》为题,报道了泌阳一个体司机酒后驾车连撞两人后逃之夭夭的交通肇事案。县交警队根据报道提供的材料把肇事司机抓获。因此,受害者家属感谢他,县交警队感谢他,《驻马店日报》发表文章支持他,社会各界赞扬他。但5月10日,沈阳县广播局局长王志川、副局长郭文栋,竟以县广播局名义下发文件,辞退了魏家强,其理由是“这篇批评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形象,给单位带来不良影响。”还说魏的报道标题把个体司机同张金柱联系起来类比有误,要追究魏家强…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中准确而生动的细节,会增强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细节不准确,会使读者“由此及彼”,怀疑其他事实的真实性。为此,新闻报道人员应当注意报道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新闻报道中的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实,或者同一画面,在表述时,前后不一致,或者这篇报道与那篇报道,这个报纸与那个报纸不一致,或者新闻照片画面与说明不一致,也即通常所说的“一事二说”。比如,有一篇反映某位“民族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报道,文章前面说他在黄海海战中,“与全舰25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年报在登载新华社播发的《新炕围面》这条消息时,以《做农村移风易俗的尖兵》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社论中说,这篇新闻中所表扬的知识青年李官义的可贵之处,正是他认清了改造旧炕围面的意义,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它,使炕围画这个旧形式获得了新内容,积极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这种敢于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值得农村知识青年学习的。我们也不妨这样说,这篇报道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在于作者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和估价  相似文献   

11.
路透社广播过—篇报道北京的星期天的特写消息。这篇消息是路透社派在中国的记者写的。熟悉北京的人读过这篇特写,认为它的内容是公正的,而且写的比较生动,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有人说,如果去掉路透社的电头,再作一点微小的修改,这篇特写几乎不能看作是西方通讯社发的消息。下面就是这篇特写:  相似文献   

12.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全国2000万个体劳动者向亚运会捐赠的体育馆落成了,地点在北京永定门外的木樨园。落成典礼煞是隆重。不过,更加动人的是,这座漂亮的建筑,被北京市和国家体委命名为“光彩体育馆”。这是多么新颖、贴切而又响亮的名字。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名誉会长薄一波为它题写了馆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落成典礼上赞扬了个体户们致富不忘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并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向个体户一再表  相似文献   

14.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1966.2.7)上发表之后,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篇报道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的名字和焦裕禄一样,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 6月中旬,三位作者之一的冯健同志来古城西安开会。借此机会,我特意拜访了他,向他请教有关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冯健同志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现为《燎望》周刊社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他说,我就《人民呼唤焦裕禄》这篇报道的采访过程来谈谈开掘主题的问题。在新闻采访中,开掘主题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报道它;认识正确,报道  相似文献   

15.
驻豫某仓库新闻报道一直上不去,连续几年排在分部后几名,压在杨清波政委心底的这一块巨石,去年终于被他掀翻了,至目前已在中央级新闻单位上稿30余篇,一跃排在分部新闻报道的前几名。谈起新闻报道,上任不久的杨清波深有感触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两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和《劳动者之歌》各50篇新闻报道,对比二者在人物报道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走转改”活动下的劳动者新闻较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贴近”:更贴近群众——广深化的人物选取:更贴近实际——平视化的报道角度;更贴近生活——立体化的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燕赵都市报》一位记者到邯郸旅游。没想到,她向往中的邯郸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给她的旅行带来欢乐,反而增添了几多遗憾。10月6日,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邯郸故事多讲好不容易》和《邯郸旅游中的不和谐音符》两篇批评报道。这两篇报道引起了邯郸市市长宋恩华的重视。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宋恩华拿出这张《燕赵都市报》对大家说:“这两篇报道对  相似文献   

18.
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而且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而言 ,这是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开端和体现。作为新华社记者 ,从我采访党的十三大开始 ,就酝酿写一篇反映这方面改革的报道 ,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又在会上采访 ,并把写篇这方面报道的想法报告了杨尚昆、薄一波同志 ,他们两位老人家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薄一波同志说 :“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你们新闻界是得要有一篇反映邓小平同志带头不搞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头报道 ,就由你来写吧。”他还陆续…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写过几篇关于公厕建设的报道,夹叙夹议,被作为言论发表在报纸头版。在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阶段,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到的材料新闻价值不明显,觉得难于下笔,有时勉强成篇,也难于见报。例如近几年的公厕建设,各级领导提高认识,也舍得投资,各地建起了一些高标准的公厕,令人感奋不已。但怎么去报道它就很有学问。一次,有位通讯员带我去看一座他们县新建的高标准公厕,并向我介绍了县里的计划过程、投资数量及施工情况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建设性报道的一种模式)。他说,他写的报道都被退回来了。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样的公厕各地都有,作为“新事物”的表面新闻价值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就要找一找它“潜在”的新闻价值。我们在这座两层建筑  相似文献   

20.
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从时间上说,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事物变动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说,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事物总体中的一个局部或者个体。有关新闻事实的这些历史条件和环境情况,就构成了新闻的背景。在一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