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校报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卢国华 《青年记者》2007,(12):36-37
传媒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传媒,除了要履行好构建和谐校园的职责外,必须要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也只有在解决好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高校校报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2006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浙江省融媒体(县市区)联盟在宁海成立,拉开了省内县市区媒体融合的序幕。现在,新老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使其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尤其是县市区这些地方的传统媒体,他们不可抗拒地需要改变观念,突围前进。媒体融合并不是单纯的以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而是要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利用新媒体技术、先进理念实现双方在内容、平台、渠道等方面深度的融合,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县市区传媒应积极寻找媒体融合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方式,与时代接轨,把地方新闻做好做强。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是党委的喉舌,是传播校内信息的主要载体。因为种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报未能像社会报纸那样,实现快速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高校校报认识到,只有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需要。徐州师范大学校报在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校报作为高校的党政机关报,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新闻宣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校报与新媒体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对校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一份高校校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办的《北洋大学季刊》问世以来,我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据了解,目前全国千余所高校80%以上都创办了自己的校报,校报编辑队伍达3000多人,每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年发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校报质量的提升。目前高校校报编辑队伍职业素养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要把校报办好,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五方面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修养、良好的新闻传播认识和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中央出台意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明确了新形势下媒体融合的要求。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结合出版业实际情况,就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出指导意见。高校的校报作为校园的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校报的功能,提升传播效果,才能守住高校宣传思想、文化育人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融合中焕发传统媒体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的主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学校的宣传舆论中心,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校园新闻网的陆续开通和校园电视台的建立,其反应快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对校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报的读者群日益萎缩,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校报要巩固并扩大读者群,必须把增强可读性作为一条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崔国军 《新闻传播》2014,(2):178+180
高校校报编辑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高校校报的质量。当前,高校校报编辑普遍存在职业意识模糊,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主体性意识亟待增强。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校报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校报编辑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校报编辑要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和交流,与时俱进,主动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校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报、学报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的校报和学报,是高校的"旗帜"和"窗口".虽然其性质、功能略有不同,但它们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基本是一致的,有许多共同点.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学报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迅速崛起使高校校报渐失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部分高校校报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本文分析了高校校报数字化的现状和特点,着重探讨校报数字化的空间拓展,认为校报需要在保留原版审美特质和语言的基础上,整合校园其他媒体,适应网络阅读需求,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使校报向着更专业化的交互式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信息多元化环境下高校校报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磊  宿文娜 《青年记者》2006,(24):30-31
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到今年我国高等学校校报已走过111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0余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校报现状把脉较之其他校园媒体,高校校报可以真实准确快捷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校报进班级、进宿舍、进家庭,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也是高校师生十分关注的一份报纸。但从目前看,高校校报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要求:1、“老面孔”办报,版式固定化,内容程式化,“千报一面”问题亟需解决就山东省高校来看,4开4版小报的版式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3.
肖东 《今传媒》2015,(2):130-131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高校校报受到极大冲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危机。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形成困局的主客观因素,系统求解目前的破局之道,在强化权威主导性、增强服务意识和坚持引导性原则方面积极创新,方能在前进路上发挥作用,戮力前行。  相似文献   

14.
SWOT模型对高校校报经营管理的生存环境分析有助于高校校报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本文基于SWOT分析了高校校报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认为高校校报:具有行业优势,信息、资金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体制存在弊端、激励机制缺乏,办报理念陈旧、读者意识不强,经营能力品牌意识弱、市场化运作水平低;改革发展宏观、微观政策环境良好,可遵循新闻规律、提高可读性、打造精品,可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校报网络化、优化资源配置,须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直面相关媒体的威胁,面临受众的挑战,受采编队伍的牵制等。该分析有助于高校校报明晰优势,规避风险,抓住机会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报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采写能力,而且通过校报编辑老师的言传身教与精心指导,在公关沟通、接物待人、与校外新闻媒体打交道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具备了较好的职业道德,为毕业后走向记者之路打下了基础。目前,由于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记者到校外媒体实习时,往往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因此我们校报编辑老师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大学生记者,帮助其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开辟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作为高科技新兴媒体的网络,正以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冲击。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媒体组合中,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它的运行打破了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学校的新闻、动态、事件等都以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校园网的触角逐步深入到学生教室、寝室等学校基层单元,  相似文献   

17.
杨洪波 《今传媒》2011,19(3):112-113
校报作为校党委行政的喉舌,在宣传报道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起到指导工作、传递信息、贴近群众、推动工作的作用。而校报编辑要对校党委和校行政负责,要把握宣传报道方向,严把校报质量关,产生好的宣传效应,就要求校报编辑在办报过程中必须体现责任、创新、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杜笑宇 《新闻爱好者》2011,(10):137-138
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报纸在经历了广播、电视等音画传媒的挑战后,又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立体式的挑战。校报也是如此,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健全和校园新闻网的发展,校报日益面临着时效性差、可读性不强、信息量小、发行覆盖面窄等挑战。时效性差。网络新闻可以实时更新,更新一条新闻仅需几秒钟。而目前高校校报出版周期最短的不过是周报,所刊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高校校报曾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阵地,新媒体的快速崛起让高校校报面临窘境,如何让高校校报摆脱困境重获新生?本文认为,高校校报应该紧抓报媒价值链条上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两大经营点与新媒体融合,延伸传播渠道,黏住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20.
广西新闻网通过准确合理的网站定位,强化网站内容建设,加大与网民的互动,不断提升服务社会与网民的能力,并以多维的视角进行网站经营的拓展,网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沿边区域权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