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作作为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一令很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头疼,对自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常常听到英语学习者们说:“不知道从何下笔,好不容易下笔开始写了,却又词不达意。”“Practice makesperfect”这句话恐怕只要是学英语的都知道,但笼统一个“练”字很难解决问题。怎么练?部分英语学习者有机会上写作课,通过老师引导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2.
梁凤清 《新疆教育》2012,(16):61-61
说到书面表达,很多初中生觉得难以下笔,或者脑海中构思了漂亮的文章却苦于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也常出现用汉语的思维写作英语,语法漏洞百出、时态前后不搭配等情况也经常出现。而在英语学习中,“写”又是语言学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高的一环,也是中考的必考题目。所以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语说明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某种关系,即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基础之上的表达。通过博览群书,从书中吸取精华,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学到写作技巧,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阅读是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  相似文献   

5.
用英语进行写作对于很多英语爱好者来讲仍旧是个难题,这并不是说他们似竹笋一般“腹中空”,而是说他们在英语写作方面的功夫还没有练到“家”,以至于他们胸中纵然有万千思绪,却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那么怎样让自己下笔如有神,用英语畅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这里有一些不错的建议,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耿建红 《现代语文》2010,(7):134-135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写作课上,学生眉头紧蹙,久久不能下笔:布置作文时,学生嘟哝“不知道怎样写”“想不到写什么”……这些正是学生写作焦虑的表现。写作一直是让学生头痛的难题,从小学阶段开始的几句话,到几段话,升入初中,就要写不少于600字的长篇了。在“几经辗转”“绞尽脑汁”后,终于模式化的作文“新鲜借鉴”出炉!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学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怕作文”的心理。一是怕自己在写作文时,没有东西可写,无从下笔;二是怕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而挨教师、家长的批评和同伴们的耻笑。长此以往,造成一见作文就发“怵”,患上了“作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可是很多学生一听到“作文”就害怕,下笔无言,迟迟不能开篇,针对这一现象,每位教学者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多数人只在乎课堂的花样,却大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写作基础”。而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原始的“三练”法,把基础与技巧训练始终放在首位,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自由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胜。作文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我们教师心头的一块心病。《新课标》指出:“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从新课标来看,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那么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相似文献   

10.
李莉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82-83,9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却”进行了再分析。指出:“却”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转折,并且应分为两类,即转折副词“却”和情态副词“却”。前者基本语法意义,后者是派生语法意义,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联系。尝试结合具体的句式,用比较的方法指明“却”不具有“进一层”“恰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写作的重要方式,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两方面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时常会有大部分的学生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学生对写作比较害怕和畏惧。这说明了教师在作文指导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上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展开合理想象,大胆进行创新.初中一些课后练习中设置了“续写”题目。而这类“续写题型”的写作,不少学生不知如何下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把握好这类题型的写作,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谈“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本文讨论“不” “了(le)”构成的结构,即“不了”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不”和“了”在结构中的语法意义。“不了”有时写作“不啦”,本文把它们看作同一形式。§1.否定副词“不”不需藉助谓词,直接和“了”组合构成“不了”结构,充当  相似文献   

14.
“反而”和“却”,宽泛地说,都有表转折意义的语义特征。然而从句法“三平面”的角度对其作深入的对比分析,便会发现:“反而”的语法意义较为单一,仅表反转、反转递进关系;“却”语法意义复杂,既可表反转、反常关系,也可表转折关系,还可表对比关系;同时两者都在句法组合中的位次和组合衔接功能上均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可见,读的数量要多,要“三百首”、“百遍”、“万卷”的读;读的质量要高,要“熟读”、读“破”。在读的基础上,才会理解,做到“其义自见”,才会“吟诗”,才会“下笔”。因此,要提高听说、写作的能力,也离不开一  相似文献   

16.
戴山林 《求学》2023,(7):66-67
<正>虽说高考命题遵循着“无思维不命题”的理念,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部分考生写作时审题的思维量与文题设定的思维量严重不对称。考生常常是匆匆一瞥文题便急促下笔,其结果往往是泛泛而谈,甚至是偏题、跑题。那怎样拉升审题的思维量呢?下面以一道大市的模考题(即著名的“霍桑试验”)为例,简要说其要旨。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大都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遇到作文课,不少学生就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把自己仅有的作文辅导书翻个遍,不是照抄范文,就是东拼西凑。或者干脆胡编乱造,结果要么是众人一腔,干人一面;要么是下笔干言,离题万里。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但不能提高,而且由于心口不一,言不由衷,造成人格的扭曲。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孙璐玺 《作文》2023,(44):23-24
<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清楚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到,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关键渠道,写作则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展开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二者既是相对独立,又具有紧密的关联。可以说,无阅读就无写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素材通常又源于前者的间接感受。  相似文献   

19.
郭永慧 《现代语文》2010,(2):140-141
中学生里曾流行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叫做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面对写作,很多学生只有一句话:心中波澜千丈,下笔实无一言,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确,写作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0.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印须我友”是“我等我的朋友”的意思。“印”“我”同义,但语法关系不同,后一个译成现代汉语加助词“的”显示语法意义。衡山话不用音素区别(如昂一我),也不用助词区别(如我一我的),而是变换声调区别。这种变调语法手段虽有限却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