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动物的动力性练习方法颇多,但其静力性练习方法鲜见,本文报道一种简易的大鼠静力性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静力性练习的专业术语是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它指的是在身体固定的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是专业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重要方法。但在笔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静力性练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武术套路中静力性动作的力量训练 静力性动作是指肌肉以等长收缩的形式使人体保持某一特定位置或对抗固定不动的阻力练习形式称为静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能更有效地提高肌肉的张力与神经细胞的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静力练习又称静力性等长工作,它是指人体在肌肉紧张用力时,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肢体基本不产生位移,即保持身体在相对固定的姿势中静止用力。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把身体位置保持在最吃力的角度或者是技术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进行用力,对发展绝对力量和支撑力量、固定力量作用较大。在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训练中,我们经常运用的力量练习方法有克制性训练法和退让性训练法。而很少采用静力训练法。其实静力练习对发展运动  相似文献   

5.
向毅 《体育世界》2014,(1):88-89,91
针对下肢的训练中,静力练习组和动力练习组在同等练习条件下,采用同样的练习手段、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通过3个月的训练,应用CT测试仪器,测试运动员实验前后下肢肌肉的训练效果。通过对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在相同负荷下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对下肢肌肉形态变化影响程度的致因,以及下肢肌肉形态变化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总结与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健美教学中,正确的认识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方法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肌肉收缩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等张收缩(动力性)和等长收缩(静力性)。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任何运动项目中,都存在着以上两种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我们在《静力练习初探》一文中,通过实验和文献资料法,进一步证实了静力练习在发展绝对力量、力量耐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对发展速度力量和增大肌肉横断面也有较好的作用。所以,静力练习是相对于动力练习的另一类型的有效的力量练习法。但是实验和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静力练习存在着没有具体力的大小显示,所以,力的大小概念抽象,练习时强度难于正确掌握,并造成练习时的单调和枯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使静力练习更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我们研究设计了在静力练习时能显示力的大小的数显静力练习器。  相似文献   

7.
(2)静力性力量训练强化肌肉力量的训练静力性的训练方法也是强化肌肉力量的一种方法。它是持重物在肌肉坚强用力时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力量练习,也就是对于不动的固定物,采取姿势和关节角度不变的、集中发挥力量的方法。发展静力性的肌肉力量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田径柔韧素质训练的新方法——“PNF”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韧性素质的练习贯穿田径项目训练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在田径项目常用的柔韧性练习中主要采用的是动力性伸展方法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现在国外已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柔韧性练习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PNF)。  相似文献   

9.
1、合理选择力量训练的方法 从肌肉收缩的形势上看力量训练的方法有:等张(动力性)力量练习,等长(静力性)力量练习和等动力力量练习等。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可以发展不同性质的力量。因此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动力性力量的练习是肌肉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负重练习,它对发展速度性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它可使肌肉、  相似文献   

10.
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恢复性训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恢复性训练的第1步是开始一系列的关节可动范围及柔软性的改善练习。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静止状态的伸展练习,关节和肌肉在一定的时间内慢慢地作伸展运动。作为恢复性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如何使患部及肌肉群的肌肉力量恢复的训练计划。肌肉力量被分为静力和动力两种。强化肌肉力量的方法主要有3种:静力训练法、动力训练法、动静力综合训练法。静力训练法的练习是关节和四肢不动  相似文献   

11.
<正>静力性力量训练是一种单一重复的强度刺激。练习时肢体静止不动或者不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肌肉的长度也不发生变化,却处于紧张用力状态[1]。小学生低年级进行中小负荷静力性力量素质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关节稳定性和小肌肉群的力量。"肢体静止不动或者不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的练习恰好能够弥补室内空间狭小,而导致的室内体育课只能上自习课、知识讲授课、视频课的不足。因此,可以把静力性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2.
静力性拉伸是竞技体育热身环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拉伸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其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的急性效应,同时避免其降低力量或爆发力表现的急性效应是摆在教练员和运动员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对静力性拉伸相关文献的梳理,讨论了静力性拉伸对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损伤和力量或爆发力表现急性效应的多重作用,厘清其产生急性效应的生理机制,并分析影响其急性效应的相关变量。研究认为,在既定的拉伸时间下,重复次数对静力性拉伸急性效应的影响甚微,把拉伸时间控制在45s左右、使用次最大拉伸强度、把静力性拉伸与动力性练习组合、将静力性拉伸置于专项练习之前进行,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静力性拉伸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的急性效应,又能有效地降低其对力量或爆发力表现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力,肌体无位移运动,肌肉所表现的力量叫静力性力量。 静力练习包括肌肉收缩,是用力对抗固定的阻力。德国科学家Pleeingex和Nvccex报告,每天以2/3的最大力量做一次持续6秒钟的静力练习,每周五次,每周平均增加5%的力量,故静力练习最大的优点是发展肌肉的力量块,但由于无肢体的位移运动,故主要缺点是增加肌肉的动力性力量不明  相似文献   

14.
何鹏 《体育世界》2008,(7):64-65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归纳的方法对关节柔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练习方法以及与游泳运动成绩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柔韧素质应指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回缩能力;它与肌肉力量存在着反比关系;其练习方式有: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PNF拉伸练习和电刺激性练习;它对游泳运动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动静结合法其方法是把动力练习和静力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先动后静。即先做动力练习至极限,而后固定在需要锻炼部位的角度上静止用力6-8秒,可练2-4组。例如:动静结合的弯举(肱二头肌)先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后固定肘关节使上臂和前臂的夹角成90度,坚持6-8秒,做2-4组。2克制退让结合法  相似文献   

16.
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条件。 强度:采用最大力量三分之二以上的负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优秀运动员多采用接近最大力量的负荷训练。 时间及次数:做接近最大力量负重的动力性练习时,只能重复1~3次;采用三分之二以上 力量负重练习时,可以反复8~10次,逐步提高 负荷量。每次练习可采用2~4个手段,一个手段 可进行3组。青少年不宜采用大力量练习,以中 等重量为主,但动作要快。 做静力性练习,采用最大力量负荷时,要坚持4~6秒,采用三分之二力量负荷时,可以坚持6秒以上。一个手段可进行2~3…  相似文献   

17.
静力练习法在举重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静力练习法的作用和运用方法进行初浅的探讨。一、静力练习法在训练中的作用静力练习是肌肉的紧张用力  相似文献   

18.
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一种较新颖的训练方法,打破了原有的训练手段与格局,虽然在国内田径训练中大量引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提升。通过分析核心力量对田径训练的有利价值和意义,认为:有利于肌肉的神经控制和提升动作稳定性、有利于增加能量利用率提升运动能力、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本体感受与调控能力。并结合田径训练方法与手段,按照等长与等张收缩的基本理念,将田径中核心力量训练分为:稳定性静力性动作练习、静力性四肢可控动作练习、动态动作下核心部位的非动态运动、动态运动下的运动员练习、动态运动时运动员的抗阻练习五大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是人体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指标。它对掌握运动技术、预防受伤的预感性和可能性、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男女老少,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都需要加以重视并经常进行练习。柔韧性素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很多,可分为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两种,并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练习应以静力性拉伸为主,辅以动力拉伸。  相似文献   

20.
徒手操是一种简易的锻炼身体方式,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通常只注意运用按节拍颤动的徒手操来活动四肢和躯干,而忽视了静力性的徒手练习。我们介绍的这套柔韧操,特点在于能在静的情况下使人体各部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伸展,以此作为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柔韧练习。下面简要介绍这套静力性柔韧操的练习方法。全操共十四节,每个动作做20秒钟,用80%的力量。 1.两脚并拢平行站立,双手五指交叉翻腕,两臂上举,头后仰。(图1) 2.站立姿势同1,右臂经前向左侧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