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108-112
汉语母语课程由中学"国文",小学"国语"合称为"语文",这是由当时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的。汉语母语课程更名"语文"对于统一课程名称、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这一名称存在固有的缺陷,对汉语母语课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汉语母语课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之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它依存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2.
1949年,名称几经变更的汉语母语教学课程最终被命名为“语文”,这标志着汉语母语教育言文分离历史的终结,同时也为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语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坎坷,虽只是一简单的专有名词,却承受着非一般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于一门母语课程应该承担的历史文化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母语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语文”这个名称的内涵正逐渐显示出不适应性来。本文主要以不同时代背景下母语课程应有的不同内涵与任务为参照,对现用的母语课程名称进行一个恰当的归正,以求为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笔者翻阅之后,光前三段就有如下几点疑问。1、该大纲第一句便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指的是与数学、自然、社会等一样的一种学科名称,是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的。语文教材——课本,只不过是实施课程教育的载体。不应把一学科名称或课程名称认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究其实质,是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就是“口头语”,“文”就  相似文献   

6.
张毅 《学科教育》2013,(6):118-125
“语文”一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确定为我国母语课程新名称前已有六十多年的应用史。“语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在当时被赋予了语言救国的使命。这一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已普遍使用,且已成为当时我国母语教学界话语的关键词,其本义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被命名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有着当时政治、文化和课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名称也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由于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于“语文”一词使用史的集体性遗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内在缺陷的忽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学母语课程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更,在当今时代下,把母语课程命名为"语文"存在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和缺乏表示语种的限制定语等问题。应更正当下我国中小学母语课程的名称。在"国语"、"汉语"、"华语"等备选名称中,只有"华语"最合适。  相似文献   

8.
过去将汉语母语教学课程命名为“语文”,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而且为母语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语文”的含义发生了泛化,这不利于人们对母语教学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的准确把握。为促进母语教学的顺利发展,推进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应将“语文”改为“汉语”。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名称之弊的历史反思,梳理并归纳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和教科书命名的共同特点,力主变传统单一的“语文”课程名称为以“汉语”为核心词、重心逐渐递升的新命名序列;进而着重阐释我国母语教育目标的重建,即确立积极语用为核心的母语教育目标观,培养学习者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全语用能力,并使之由狭隘的接受性语用升华为洋溢主体个性、美感和创意的表现性语用(深度语用),炼就未来公民以“表现力”为内核的“言语童子功”,最终汇聚成象征着东方大国空前文化创造活力的强势汉语.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汉语使用中日益普遍。在英语中,该结构为常态结构。英语母语的留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母语迁移,本文通过针对在华留学生群体的调查,在分析性别、华裔背景、汉语水平高低三个变量对接受的影响的同时,也对前人的方向性结论做出一定程度的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母语——汉语教育及其承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母语教育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汉语教育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困境令人忧心.其根源在于时代发生的剧烈变化、教育导向出现的偏差以及主流社会出现的某些“噪音”所致.爱国,从尊重母语开始.保护与热爱母语是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活与民族文化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迁移是指在学习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得的影响的现象。迁移一般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在外语学习中,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同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正迁移。本文将以“深层共享能力”假设为基础来探讨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正迁移。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我国的小学语文(当时有“国文”、“国语”等名称,本文为了与现在的“语文”课程名称吻合,故称“语文”——笔者注)课程是伴随着《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而产生的,迄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之时,回顾中国近代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状况、特点,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课程名称的更换,并不希望能够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所有问题,而只是希望能够像其他课程和其他国家的母语课程一样,不要在定名和定性的问题上再纠缠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正在以华语的身份走向世界,我们的视野不仅要看到国内,还要看到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甚至要顾及到不以华语为母语而要学习华语者。如果在国际范围内再纠缠"语文"课程的定名和定性问题,那么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要成为"奇观"了!  相似文献   

15.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A nalysis)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第二外语学习者都会遇到母语迁移的问题。所谓的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对学习语言产生有利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然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盲目地套用母语,就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产生负迁移或母语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义、句法等体系与建构,两种语言之间语言规则及言语规则绝对对等的现象几乎是没有的.尤其是英语与汉语。而把英语作为目的语的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中.往往借助于母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及化习惯来进行交际.从而造成严重的语用错误.导致交际失败。迁移理论证明,当母语的某种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相对应时,而学习若还试图借助母语而学习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的掌握会产生很大的负迁移。依次可以看出,揭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主要的不对应现象极为重要。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不对应现象比比皆是.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北京大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陈占安华北工学院 线性代数 仉志余北京大学电磁学赵凯华内蒙古大学数学分析曹之江北京大学分析化学李克安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及实验高占先北京大学大气探测学刘树华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及实验孟长功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丁明孝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林木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 (上 )阎步克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石玉秀北京大学现代汉语陆俭明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陈国辉北京大学人体生理学范少光沈阳工程学院电机学 吕中枢北京大学生物化…  相似文献   

18.
一、母语的迁移作用:即汉语的知识结构向英语学习的迁移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总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受到母语的影响,或试图借助于母语的知识来表达思想,这时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日常英语教学中,当我们的母语与英语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时,这种相同表达形式带来的迁移必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学生不仅学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记起来也比较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副词“就”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学习副词“就”时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一母语迁移、过度泛化等对学习者偏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英语写作样本的采集,发现母语在第二语言写作中具有迁移作用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元语言意识、词汇的标记性和典型性、习语或隐喻的标记性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等方面。当母语思维与第二语言的形式有差异时,母语对第二语言写作会产生负面效应,或者说“负迁移”;当母语思维与第二语言的形式相似时,母语会带来“正迁移”。第二语言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母语思维,发挥母语思维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