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即设疑、质疑、释疑,是启发学生勤学好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设疑,即由教师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质疑,是学生在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释疑,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要由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答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起于疑,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我们通过设疑,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维的训练中形成。“激疑”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疑”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有疑问,即“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进入“受激发的状态”,才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激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功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个答案,比较思辨,得…  相似文献   

3.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加求知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楚勤 《教育艺术》2007,(11):78-79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把学生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境域,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究方法,精心设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学须有疑”,设疑,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恰当地运用设疑,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然而,教师有时设了疑,却未能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原因何在?不妨看一看这样一个教例。一位老师教学“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他是这样设疑的:①这项工程可看作什么?②甲工程队需20天完成,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③乙工程队需30天完成,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④两队合修,每天可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⑤两队  相似文献   

6.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8.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能长进”。这足以说明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适当设疑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新的认识的推动力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各种兴趣的价值又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爆发出兴奋点,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的内核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发智力的刺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无疑转化到有疑,再从有疑转化为无疑,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不断的转化中,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已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这就是精心设疑的意义所在。 精心设疑,需要周密地设计问题,适时地提出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供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决不是随心所欲的泛泛而问。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提纲挈领式。这种方式,抓住对理解全文思想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和写作特色起关键作用的问题来设疑,往往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譬如,教《多收了三五斗》时,我设了一疑:这篇课文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粜米的故事,那么以“粜米”为题不是更确切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中的“设疑”尝试马青峰,杨桂萍一、布达设疑,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灵活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巧妙地采用布谜法设疑,既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教学“能被3g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问哪些数是3的倍数,学生会报出对多数,...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好方法。怎样使设疑恰到好处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设疑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正在发展,而随意性和情绪性仍然很明显。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活动,尤其显得重要。例如,一次听一位二年级老师教学《六个“墨水瓶”》一课。一开始老师就问:“装墨水的瓶子是什  相似文献   

14.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艺术性的"设疑"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入门钥匙。 (一)启发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质上就是教学中定向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抓住在学习过程中的“愤、悱”之时,教师巧妙地“投石”,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启发问的目的就是打破学生头脑中  相似文献   

18.
一设疑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教学中有意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  相似文献   

19.
熊畅 《教师》2020,(3):56-56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设疑的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让其自觉自主地进入探究式学习状态,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小学部编版教材《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怎样用"以疑导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设疑导思     
设疑导思王厚龙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处于智力活动的中心,因此,如何通过设疑解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现结合高三《思想政治》第二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