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杨桃》是篇新选课文,通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不同反应的叙述,揭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道理。教学时,可以紧扣“笑”字,引导学生去深入领悟。首先,由“哈哈大笑”理解照实绘画与“想当然”的矛盾。“我”遵照父亲的叮嘱,在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根据眼中所见的样子准确地画出了杨桃,有几个同学看到“我”的  相似文献   

2.
生气?深思?     
有幸拜读《小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吕瑛、曹雪莲两位同志的《<画杨桃>教学设计》(五年制)、《(画杨桃)教学设计》(六年制)两篇文章.我在细细品析教法异同之时,发现二位对“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一句的理解截然不同.前者理解为:同学们讥笑“我”的画,使老师生气了.后者的理解是:同学们想当然地回答,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在想应当怎样教育大家,让大家知道“我”画得对.笔者认为,后者理解更准确些.  相似文献   

3.
《画杨桃》一文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学习课文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对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哈哈大笑”与“审视”的对比。“我”遵照父亲的叮嘱,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时,把杨桃画得像个五角星。同学们见了“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4.
[课例简析]《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记叙“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同学和老师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道理.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平凡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老师说的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应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教学,以老师的话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师生的三次对话为次重点.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探讨”的导学方法,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去领悟文中所含的道理,同时加强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画杨桃》(五年制第六册 )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文眼”———老老实实。抓住这个文眼组织教学 ,既能扣住文章的中心 ,又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文章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言行 ,把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老老实实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想当然” ,但对“不要想当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去领悟。教师引读 :“你看见一样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提示 :看下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会悟出 :意思是“不要想当然”。教师点评 :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实事求是 ,也就是“不…  相似文献   

6.
(画杨桃)一文讲的是“我”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说明我们做事或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的科学道理。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学文的过程中领悟这一道理。围绕这一重点。我们采用直观实践、学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领悟理解这一哲理。  相似文献   

7.
在《画杨桃》一课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教诲”一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师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说说父亲和老师是怎样教诲我的?生认真读课文后交流)生 :父亲经常叮嘱我 :“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生 :老师和颜悦色地说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师 :是啊 ,文中父亲和老师教导我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同学们 ,平时你们的长辈对你们说过类似的话吗?生 :我爷爷常对我…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都非常清楚,无论是做事情或者看问题,都应当实事求是,绝不能想当然。这是极为普通的道理,也是很让人受用的道理,孩子们应当明了其中蕴含的意味,学会这样的处事之道。作者岑桑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着眼于一节美术课,通过画杨桃的事件向我们直观地展现出了这样的道理。这种表达方式是孩子们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我想,《画杨桃》这篇老课  相似文献   

9.
一、难点及分析 《画杨桃》是新增课文。文字比较浅显易懂,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我”的画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却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学难点是理解最后老师那段话的意思。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课文叙述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重点在理解当“我”的画交出去的时候,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却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学时,可采取“变序教学”法,直奔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启发谈话引出问题: 1.同学们见过杨桃吗?知道杨桃是什么样的吗?(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相似文献   

10.
观察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刊登了《画杨桃》这篇文章后,那个将杨桃画成“五角星”形状的男孩就“火”了起来,很多卖水果特别是卖杨桃的,都纷纷找他做代言人,打出诸如“五星级杨桃,  相似文献   

11.
杨桃飘香     
“我的座位在靠窗边的位子上,所以那讲台上的杨桃像一个五角星的形状……”蒋新艳老师带着我们读课文《画杨桃》。说真的,杨桃是热带植物,在这边不多,所以有很多同学没吃过,没见过,很好奇。  相似文献   

12.
《画杨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湖北武汉武昌区教研室林兵教学重点:让学生弄清“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笔,而精到老师的肯定。教学难点: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并提出的时教学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很...  相似文献   

13.
<正>同学们先看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字: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2.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3课《画杨桃》上面句子中带点的字“看”是一个多音字,在上面句子中读“kàn”,意思是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在《画杨桃》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句子中都含有“看(kàn)”这个字。  相似文献   

14.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岑桑在小学美术课上画杨桃的一件事。年幼的作者根据父亲"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教海,把自己从特殊角度所观察到的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在慎重体察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后,请嘲笑"我"的学生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去观察杨桃,使...  相似文献   

15.
一次上图画课,一位老师拿着两个杨桃平摆在讲坛上,要学生对着写生。有一个叫维祖的学生个子较矮,座位编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从他的角度望去,那五棱杨桃根本不像杨桃,而像是五角星,他照着自己看到的样子画了杨桃。当维祖把习作交出去时,几个同学看了,哈哈大笑,嘲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看了这幅习作,老师没有马上表态,而是从讲台上走下来,在维祖的座位上坐下,仔细审视了一番杨桃,然后高举着他的习作向同学们发问:“这幅写生,大家说画得像不像?”“不像!” 同学们齐声回答。“它像什么?” 老师又问。“像五角星!”几个同学应道,同时发出了嘻嘻哈哈的笑声。老师的神情变得有点儿严肃,半晌,再问道:“画杨桃画成 ‘五角星’,好笑么?”“好笑!” 刚才那几个笑  相似文献   

16.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画杨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厦门王娉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画杨桃》一文,是体现邓小平思想的好教材。邓小平思想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画杨桃》一文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典型、生动而具体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   ……   师:现在,让我们也轮流到作者的位置上看一看杨桃吧。看完后,从文中找出写“我”画杨桃的那一段,反复读读,边读边想像:“我”当时可能想些什么?(师摆好杨桃模型,生轮流到前面看,然后读课文第二段,并想像)   生:“我”可能想:奇怪呀?这  相似文献   

18.
《画杨桃》(五年制第六册第31课)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说明无论做事还是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人物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前后变化,融思想品德教育于阅读教学中。一、抓住同学、老师对“我”的画的不同反应,体会老师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把画交给老师的时候,几个同学看见便“哈哈大笑起来”,并且说“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可以想见他们说话时讥笑的口吻、嘲弄的神态。他们只是根据平时的印象去考虑,盲  相似文献   

19.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讲述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其内容是这样的:“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是这样教学这段话的:师:读一读,这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几层意思?生:(读后)这段共有四句话,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画杨桃》的课文,文中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杨桃形状各异,画出来也各具情态。同样的道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化的。可是,长期以来“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许多学生习惯于接受固定的答案,不敢有丝毫的出格和异议。学生的童心、童趣、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压制,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