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草原》一课中有这么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其中后两个分句是否矛盾?“翠色”是静态事物,“流”是动词,“欲流”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教的语文课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却在理的句子。教师在教学时,千万不可忽略或随便敷衍过去,应紧紧抓住这些句子作认真的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而且能逐步领会写作中的奥妙。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生对其中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了解白描手法及其特点;2.学习并掌握白描写意的手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白描手法的几点技巧;2.在学习与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以画入境"出示对比图片: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长河落日图,线条清晰,色彩纯净;右边为水墨渲染画成的长河落日图,浓墨重彩,以色块的深浓浅淡来表现长河与落日的质感。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白描、渲染),了解白描是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一种中国画技法,而文学上的白描是指文句  相似文献   

4.
备课摘记     
“线条”与“中国画”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中,有“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线条”怎么象“中国画”呢?怎么与“翠色欲流”搭配呢?宜改成“那些小丘的线  相似文献   

5.
漫笔点丹青     
《猫和葫芦》苗翠云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两大主要绘画形式之一。一般常用技法是或用线勾勒,或敷色渲染,或合而为之的表现形式。本画是先以墨勾勒丝毛,尔后墨色渲染的方法。画面设色清新秀润,充满稚趣,自然和谐,安适恬静,使人观之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宁檬 《语文知识》2002,(3):37-37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一句是“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没有什么内容。”另一句是“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注:重点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也许读者觉得有点蹊跷:为什么一个句子用“喜欢”而另一个句子却用“欢喜”呢?为了弄清其所以然,让我们对“喜欢”与“欢喜”的词性及其用例作一番辨析。“喜欢”与“欢喜”属近义词,都有高兴、愉快的意思,但其词性却是不同的。一  相似文献   

7.
技法解读 白描手法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的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呈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学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和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平易的文字、明快简练的语言,十净利索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现出作者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相似文献   

8.
单永进 《语文知识》2005,(10):21-21
“界限”和“界线”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们的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使用起来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现代汉语词典》对“界限”的解释为:“①不同事物的分界:划清~|~分明。②尽头处:限度:殖民主义者的野心是没有~的。”对“界线”的解释为:“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跨越~。②不同事物的分界;界限①。③某些事物的边缘:标出房基地~。”  相似文献   

9.
英语多长句。这些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性强,往往构成一篇文章的难点。因此,探索长难句的本质,掌握分析方法,是提高初学者理解长句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分析主谓之间的分隔入手,通过分离主干结构与修饰成分,使其主次分明,从而帮助初学者突破英语长难句的难点,提高对英语句型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认识基本句型的结构是理解长难句的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画“三台阶”的方法引导学生化简长难句,找出主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将主语置于第一台阶,谓语置于第二台阶,宾语或表语置于第三台阶;主句的“主—谓—宾”所在的台阶下划实线,在添加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夕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表达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情感。感受迷人的日落景象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一、自主读书,合作交流,明确重难点体现夕照迷人景观,重点在于三个连续的画面,即“夕阳下的房顶”“夕阳映着钻天杨”“夕阳如火将黑暗照亮”。初读课文时,根据教材“预习”中“把你喜欢的句子或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自画(画句子)、交流,从而找出描写这三个画面的重点句和难点句。二、想象画面,细心品读,感受夕照美作者在描…  相似文献   

11.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称,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报  相似文献   

12.
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这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儿童的线条是他们直觉的表现。儿童画线的渊源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一直在表现自己。这种用线来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线条添画”是将儿童的直觉、线条、联想和想像都连接起来。“线条添画”中包含两个概念:联想、想像。“线条添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儿童从无意到有意想像。通过“线条添画”的教学能够唤醒儿童“见异思迁”的创造潜能。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从儿童的认识特征入手运用“线条添画”使他们拥有联想的能力,实现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课前准备: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备用白纸。本课教学采用以画配诗的形式,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先由学生读诗,据字猜测画面的内容,从而达到领会诗意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勾勒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师: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配幅画,你觉得该画哪些景物?为什么?生:应该画上绿绿的草,因为第一句里有“草长”。师:是稀稀疏疏的几根草?还是绿油油茂盛的一大片?生:是长得很壮的,很茂盛的草。要不,诗人就说“草疏”不说“草长”喽!生:我从“莺飞”看出应该画上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生:我从第三句看出应该画上放学归来的…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相似文献   

15.
《福建教育》2010,(10):F0002-F0002
快乐“六一”儿童节 评语:欢乐的舞台,跳动的音符,吸引着可爱的精灵参加“六一”庆典。画面色彩厚重丰富,线条清晰,渲染出欢快的节日气氛。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除体现在篇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可以体现在词和句的教学中。现以《草原》(五年制第九册、六年制第十一册)中的一个长句为例谈句子整体教学的做法。例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析:作者抓住草原上小丘的特点,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但由于文字较长,句子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句意较难。如果按“整体——部分——整体”教学,就可以化难为易。教法:先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有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该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样命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对此,《教师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中这样提示:“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现象.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并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18.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句子,笔者认为其中“问今是何世”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可以理解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许多教参和资料资料都是这样理解的。)笔者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频频发生的战乱才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19.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特别喜欢画画,但一般都是临摹画和意愿画。临摹画能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却不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意愿画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但幼儿对画面的安排又常常不够合理,显得杂乱。因此,我设计了“给线条添画”美工活动,让幼儿在受一定画面约束的前提下,大胆想象、添画。  相似文献   

20.
我说的“重复图案”是指画面或造型中形态、线条、色彩的类同和多次出现,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与连续的韵律美,今天我们就一起使用“画图”工具来学画一组“重复图案”。第一步:打开Windows的“画图”,单击工具箱中的“矩形”工具,拖动鼠标的同时按住Shift键,画一个正方形。再单击“椭圆”工具,将鼠标移动到正方形的左上角后,拖动鼠标的同时按住Shift键,画一个正圆形。用“橡皮”工具擦去正方形外的圆形部分(如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