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到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也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4.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孝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如今"孝"的传统美德在中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孝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现代孝文化的内容体系包括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立身行道、热爱祖国和爱护生命。孝文化融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包括:全面、深入地认识孝文化;自觉、有效地践行孝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交往交流的加深,中西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结果。具体审视其影响,分辨是非、把握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时代课题。本文在梳理文化与文化冲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特征,分析了中西文化冲突对中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对中学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 ,国粹派对此提出了明确主张。国粹派在整理国故方面有不容否定的历史功绩 ,但由于对传统文化眷恋太深 ,他们并没有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西婚礼文化的对比研究不仅是为了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更是解读和揭示"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趋势。这对于全球化的今天聚焦中西文化、寻找人类发展共性、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受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影响日益增大,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在减小,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着。面对这种情形,应引导当今大学生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注重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简单,他认为在行孝的过程中,"隐"和"谏"同样重要,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最注重血缘亲情伦理,所以"隐"还是第一位的.然而真正的做法不是一味的"隐",而是"有隐而谏".由于父母的离世,所以孝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父母在世之孝和父母去世后之孝.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会有些小的冲突,但是孔子都要求人们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12.
<正>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诚然,"孝文化"中也有糟粕,我们曾向"二十四孝图"发起猛烈抨击。但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认则是大错特错的。矫枉过正的恶果就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不尊敬父母长辈,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杀母弑父丑闻也屡见不鲜。因此正确弘扬"孝文化"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中西报人在政治和传媒之间的冲突表现迥异,实质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归根溯源是中西文化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是整体对应的,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所以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和而不同,和中求进"应该是我们文化价值观念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遭遇了不应有的冷落。无论从英语学习的现实教学效果还是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求,母语文化既是"根本"又是"桥梁"。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课外活动,优化学习方式,适时引入和加强母语文化教育,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交融、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文化观是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本文试从文化教育角度对在近代文化转型期形成的"中体西用"文化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孝文化与现代国有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国有企业文化实践中,必须注重冲突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加强价值理念体系建设,通过孝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个群观冲突、义利观冲突、"德治"与"法治"观冲突、"贵和"与"竞争"观冲突、重精神与重实际冲突的正向转化,使员工形成共识,产生对国有食业目标、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国有企业一员的使命感,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消除矛盾冲突,共同努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万敏 《海外英语》2013,(19):291-292
电影《推手》是出自中国著名导演李安的反应中西文化冲突电影的三部曲之一,这部作品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而分别以"孝和敬神"为核心的中西方孝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有《孝经》,西方有《圣经》,一个敬长者,一个敬神,却大相径庭。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中,也时有冲突。该文从价值取向、代际关系上、伦理支撑上以及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上这四个方面,以电影内容为依托,浅析两者的差异,希望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来获得启迪,对跨文化的交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三部影片始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冲突下叙事。节奏有张有弛,令观众在故事情节中深深回味和反思,感受着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伦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交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对此最为敏感、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王蒙带着对时代的洞察力,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笔下的倪吾诚是跨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着明显的身份焦虑感。在现代性的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世俗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冲突以及"他者"目光的干扰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